十、思索
发布时间:2017-09-06 12:1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2949
“中学时代我己十八九岁。在这里,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计多重大事变中,不断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
——《聂荣臻回忆录》
在聂荣臻家居住的石院子旁,有一个大水塘。塘里的水虽然有些浑浊,可是聂荣臻和他的伙伴们,经常在水塘里游泳、嬉戏。
有一段时间,聂荣臻天天坐在水塘边,面对塘水,两手托着双腮,默默地发呆。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母亲见一贯勤快的荣臻总是独自坐在池塘边,心里犯了疑惑。
“饭不吃,茶不思的,这算是咋回事,怎么总是往池塘边跑,一走就是大半天。”
天黑了,母亲见聂荣臻还没有回家吃晚饭,担心地小声对丈夫聂仕先墒咕。
聂荣臻的父亲也纳起闷来:“双全这娃莫不是心里有啥事,不安逸?”
“不会吧,双全这孩子从来都是心里有啥子,嘴里就讲啥子。”夫妻俩猜来想去也没弄明白。
“唉,孩子大了,自会有心事,莫要惊动他,先看看再说。”父亲劝慰着母亲。
一天两天……母亲终于沉不住气了,她趁荣臻不在家的时候,拉着丈夫一起来到池塘边。
池水很平静。偶尔一阵清风拂来,水面荡起绿波微游,不禁使人联想到那美妙的荷塘月色。
聂仕先夫妇绕着池塘转了两圈,没有任何可以解开疑窦的痕迹。夫妻俩正要离开,细心的唐氏突然叫了起来:“仕先,快看,这里有几个字!”聂仕先顺着唐氏的眼光望去,就在离自己站立不远的地上写着“领土主权,不容丧失”、“军阀混战”、“卖国贼”等字样,从模糊的字迹中聂仕先断定这是荣臻写的。
“这孩子,在搞啥子名堂!”夫妻俩总算找到了一点依据,一商量,决定待荣臻回家后问个究竟。
“双全啊,你的年纪不小了,是个懂道理的孩子。这两天,是不是有啥子事情在瞒着我们?”吃过晚饭,父亲叫住了聂荣臻,表情有些严肃地问。
“有啥子大不了的事,还是告诉我们为好,莫让我们着急。”母亲也在一旁插嘴。
聂荣臻听了父亲、母亲的问话,扑哧一声笑了:“爸、妈,你们太多虑了,我挺好,没得啥子事。”
“没事?!那你咋个整天往水塘边跑。”
“唉,是这样的。”聂荣臻知道他的举动引起了父母的担心,便爽爽快快地把这几天来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五一十地讲给了父亲和母亲。
一个偶然的机会,聂荣臻发现家门前的那个水塘,形状颇似一幅中国地形图。这一自然的巧合,引起了聂荣臻极大的兴趣。三舅时常向他讲述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和那些喜闻乐见的民俗风情。每每听到这些,他的内心总是涌动起阵阵激情,脑海里总是翻腾着那一幅幅形似桑叶般的中国版图。
辛亥革命的爆发,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中华民国成立,但是,封建军阀、官僚、地主仍掌握着政权。中国各派封建军阀之间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人民所受的灾难也越来越深重。从三舅唐海潭那里,聂荣臻还听到了许多有关社会动荡、人心不定、群众受苦遭难的消息。三舅告诉荣臻,中国在1858年以前,版图还是完整的,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对外来侵略的无力抵抗及可耻地屈辱,使这张桑叶逐渐被蚕食,在缩小,在变样。什么《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使中国几万、几十万甚至成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了各帝国主义列强。
这些丧权辱国的耻辱,大变革的风潮,新思潮的冲击,震撼着聂荣臻的心灵。
聂荣臻曾不止一次地问三舅:“中国为什么遭受这么多的屈辱?”“穷人为什么这么穷?”“用什么办法才能改变目前的状况?”
一些“为什么”他懂了,一些“为什么”他一时还闹不明白。听到的、看到的许多事,让他感到心绪不宁。那一幅图形,总是在他脑海里翻动。只要聂荣臻一坐到小塘边,看到那幅形似中国的“地形图”,他的思绪就特别活跃,心里升腾起一股难以言状的冲动。
“中国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开始在聂荣臻心中萌动。1918年端午节,江津九如镇码头热闹非凡。几条装饰一新的龙舟,正紧张地在江中竞渡。江岸边、码头上挤满了观看龙舟赛的男女老少。这民间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使人们沉浸在无限的欢乐中。大人、孩子尽情地欢呼跳跃,为江面上飞快划动的竞渡龙舟助威、呐喊。
聂荣臻第一次到九如镇看龙舟竞渡。这天,他特意约来了好友骆德富、肖开基、余风翔等人,天不亮就从吴滩步行20多里,赶到江边码头。他们租来一条小船,备了些酒、菜,要痛痛快快地在千里大江上泛舟观赛。
清晨,朝霞把平静的江面映得通红,浩翰的江水轻轻拍打着堤岸。小船载着聂荣臻和几位同伴,在微微拂动的江水中,慢慢地飘游。“呵,多么柔和的天光水色啊!”难得而又浪漫的聚会,使几个年青人的心格外激动。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聂荣臻先斟满了一杯酒,迎着江风站立在船头。他用双手高擎着酒杯,举目眺望辽阔的长空,放声吟诵起屈原《离骚》中的诗句。然后挥手将杯里的酒洒向茫茫的江水之中。聂荣臻以此抒发情怀,纪念这位战国时期怀石投江的爱国大诗人。他崇敬屈原,曾多少次被屈原热爱祖国的崇高思想和与昏庸腐朽的反动贵族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远古时代龙舟为帝王之舟。现在人民大众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纪念先圣屈原,可见屈原精神之伟大和永久。”聂荣臻自语着又举起一杯酒,望着远处江面上争先恐后的龙舟,不无感慨地说:“朋友们,为了屈原,为了中华民族,我们干一杯!”
“来,干!”
“干!”
“丈夫处世兮为功名,为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饮完酒,聂荣臻与同伴们不约而同地继续吟起诗来。
就这样,几个年轻人边饮酒边畅谈着自己的远大志向:“吾辈要以报国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立功名。”
“屈原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我们应该像屈原先圣那样,为着国家、民族、正义,死而后已!”
小船中,他们壮怀激越地抒发着自己的报国之志,谈论着时政。
一阵小饮之后,聂荣臻和伙伴们纷纷拿出随身携带的竹笛、二胡,情不自禁地吹奏起来。
“嗨,你们看,一只龙舟先靠岸了。快看哪!”坐在船头的一位同学,突然停下手中的二胡,兴奋地大叫起来。
紧接着,长空间铁炮齐鸣,岸边观赛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响彻云霄。伙伴们几乎在同时站了起来,争相往人声鼎沸的方向张望,他们伸出双手,与岸上的人们共同欢呼庆贺。小船的船身也随之晃动起来。
兴奋之余,骆德富忽然发现聂荣臻平静地坐在船中,双目凝视着远方。既没有呼喊,也没有笑闹。
“荣臻,你怎么啦?”骆德富惊诧地问。其余几个伙伴也一同回过头来。
“我在想,这条龙舟上的划桨手与其他龙舟上的划桨手一样多,为什么它能拉开几尺远的距离,抢先到达终点?”
“那是因为摇桨手力气大。”
“是因为他们有技巧。”
“还有,是他们心齐。你们刚才看见没有,十几个人划起桨来,就如同一个人在划。”
“对,肖开基讲的这一点最重要!”聂荣臻听着同伴们的回答,满意地微笑着补充道,“我看有力气、有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仅仅具备这两点是不可能冲到最前面的。要取得胜利,还必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难道不是么?”
在同伴中似乎已成为惯例,他们中很少有人对聂荣臻的话进行反驳,都认为他讲得有道理。
“你们看这江中的水,是那样清澈,而又那样幽深;那样宁静,而又那样汹涌。”同伴们相继坐了下来,眼光顺着聂荣臻的手指俯览着锦缎般平滑的江面。
“明治维新使日本国不断崛起,而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却……”聂荣臻的声音有些颤抖,“要团结,要整个民众的团结!只有民族的团结,才能打倒军阀,抵御帝国主义列强,拯救民族。”
“我们可不能平庸一生啊!”
“来,朋友们。”聂荣臻激动而又感慨地说,“我辈要以报国为根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业。诸君将来再聚时,要有所成就方不负我们同窗之谊。”
句句发自肺腑的誓言,伴随着岸边阵阵锣鼓的喧闹声,飘向阔海长天。
“烛剪西窗兴志高,
游江一别羡扶摇。
参商相晤非容易,
车笠不忘贫贱交。”
这是60多年以后,骆德富、肖开基、余风翔几位老人回忆当年龙舟竞渡时的诗作。他们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共同赋诗,以为纪念。
上一篇: 九、爱与憎
下一篇: 十一、抵制日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