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心肠的孩子
发布时间:2017-09-06 12:1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2839
在石院子的有侧,有一口水井,井深水清,已养育了住在这里的几代人。聂荣揍对这口井非常熟悉,从能参加劳动起,就帮助母亲在这口井里打水。
聂荣臻爱那口井。井水常年不息,无冬无夏。井边石缝中,一串串晶莹碧透、珍珠似的水珠像碎玉一般,“叮呼、叮呼”地滴落在井水中,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声响。
在气候炎热的夏季,聂荣臻每天都要提起一桶桶清凉的井水,“哗啦啦”地从头一直浇遍全身,冲去一天的疲劳与倦意。
自从聂荣臻进了私塾后,一切家务活都压在了母亲一人肩头。母亲为了让聂荣臻安心读书,告诫聂荣臻以后不要再去井边挑水了。聂荣臻知道母亲心疼自己,也就顺口应承了下来。然而,每天聂荣臻放学回来,仍要习惯地到水缸边看看,到水井挑上几担水。如果不这样,他的心里就总感到不安。
几年前,祖母江氏病逝后,聂荣臻就尽力帮助母亲分担着繁杂的家务。他认为,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儿,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业在身,母亲又多次劝阻,都未能使他改掉这多年来形成的习惯。
一天放学后,聂荣臻放下书包来到厨房。他打开水桶盖一看,水缸里只有半缸水了。聂荣臻就去拿扁担和水桶。
“唉,好怪呀,水桶怎么不见了?”
聂荣臻几乎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始终不见扁担和水桶的影子。
“怎么搞的嘛?”聂荣臻心里犯起了嘀咕。
原来,水桶和扁担被母亲藏起来了。母亲知道聂荣臻这孩子闲不住,不仅挑自己家的水,还要帮助邻居挑水,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荣臻的学习。再说,荣臻年纪还小,万一有个闪失,就更不好了。
聂荣臻找了半天,还是两手空空。最后,他悻悻地来到了母亲的房里。
“妈,家里的水……”聂荣臻跨进母亲的屋子,话还没有说完,一眼就看见屋门后搁置的水桶和扁担。
“你想干啥子?妈不是早就说过,不要再挑水了吗?”
不等聂荣臻开口,母亲就责怪起儿子来:“双全,你年纪还小,要是有个好歹,可是要误你一辈子呀!”
“妈,没有关系,我多注意些就是了。”
“不行,注意也不行!”
“妈呀,你的身体不好,爸爸又要忙屋外头的事,我帮家里挑挑水是理所当然的。”
母亲说什么也不允许聂荣臻去挑水,她摆出各种理由。可这时的聂荣臻,对母亲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聂荣臻毕竟是懂事的孩子了,母亲终于没能拗过他。在同意让他去挑水的同时,用小刀在木桶上刻下了一条横线。母子俩达成协议,荣臻必须以桶上的标记为准,每一次挑的水量不得超过这条横线。
“妈,我会按你说的去做,放心吧。”聂荣臻应允了母亲的条件,挑起水桶,飞快地走了出去。突然,他停下了脚步,好像想起了什么,急忙回过头来,对站在屋门边的母亲用力点了点头,笑着说:“我的肩膀宽,扁担不会滑下来,挑得起!”聂荣臻来回挑了几次,水缸里的水就满了。母亲见儿子这么懂事,真是又心疼又喜欢。
1910年,川东地区遭受自然灾害,庄稼大面积减产。本来就朝不保夕的百姓,日子日益艰难起来。
一次,母亲从衣兜里掏出了所剩不多的一点钱,交给聂荣臻去吴滩街上买食用油。
路上,聂荣臻遇到了一群要饭的。他们看见聂荣臻,都伸出手来向他行乞。
“怎么办?妈妈给的钱可是有数的呀。”聂荣臻望着那几双伸过来的手,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走吧,他不忍心。不走吧,他又没有多余的钱。尤其是要饭人中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更让聂荣臻看了心酸。
“给一点吧,给一点吧。”
几双又干又瘦的手,在聂荣繁面前颤颤巍巍地抖动着。
“天底下咋会有那么多的穷人呵!”看着眼前的一切,聂荣臻的心像压上了一块沉甸甸的铅块,双腿不听使唤,怎么也抬不起来。一股强烈的同情感猛烈地冲撞着他的心靡。聂荣臻的脸涨得通红,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了衣兜。聂荣臻知道自己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身上的钱是很有限的。但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聂荣臻掏出衣兜里的钱,认真地数了一下,又抬眼数了一下要饭的人。他将钱留下一小部分,把其余的分成六个等份,先分别分给四个人,然后再把另外两份一起递给了那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当聂荣臻做完这一切后,心里顿时平静了许多。聂荣臻稍稍松了口气,很快离开了这里。
每年农历8月15,是阖家团圆的中秋节。由于这年年景不好,父亲租种的几亩田欠收,向佃主交完租粮后,便所剩无几了。种的那些菜,也没有卖回几个钱。中秋节快到了,父亲、母亲又犯起愁来。
中秋,在聂荣臻心目中是一个美好的节日。8月15的晚上,各家各户老老少少,围坐在摆满了酒菜茶点的桌前,边欣赏着明亮的圆月,边互相叙情畅谈。孩子们则乖乖地坐在院子中央,仰头等待着明月中那只可爱的玉兔和嫦娥姑娘的出现。这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曾在聂荣臻幼小的心里唤起过多少美妙的退思啊!
可是眼前,家里连下锅的米都快没有了,谁还有心思提过节的事呢。聂荣臻和妹妹失去了往日的笑容。
就在中秋节的头一天,外公、外婆给聂荣臻家送来了一些肉、大米和糖,还有一些零用钱。尽管东西不多,却令聂荣臻一家惊喜不已,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聂荣臻和妹妹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
“外公、外婆总是想着我们,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老人家。”
“别忘了代我们向外公、外婆问好哟!”
聂荣臻拉着妹妹的手,高兴地围着来家里送东西的舅娘跑前跑后,嘴里不停地说着。聂荣臻心里很明白,正是在外公、外婆的关心照顾下,才使整日辛勤劳作的父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聂荣臻为在节日即将到来之时,看到父母脸上绽出的微笑而欣慰。尽管那笑是淡淡的。
“中秋的月,是多么的圆,多么的亮啊!不知从别的地方看月亮,又会是怎样的呢?”晚上,聂荣臻独自坐在屋门外的石台上,若有所思地仰望着悬挂在夜空中的明月。
忽然,聂荣臻想到了那个向他乞讨的失明老人:“他现在在做什么?他一定也很想看月亮吧?一定很想和家人团聚吧……”想着想着,聂荣臻竟有些后悔起来,他后悔那天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给那个老人。
“咯咯咯……”厨房里传来了一阵轻快的剁肉声。母亲正在忙着准备过节的食品。聂荣臻猛地一下站起身,朝厨房跑去。
“妈,这肉好香啊!”聂荣臻凑近了母亲,咂着嘴说,“能不能给我一块尝尝?”
母亲停下了手中的刀,爱怜地看了聂荣臻一眼,忙从剁好的鸡块中挑了一只鸡腿,递给了聂荣臻:“吃吧,吃吧,就先让你尝个鲜。”
聂荣臻急忙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鸡肉,一转身跑了出去。
“妈,我还想吃。”不知什么时候,聂荣臻又出现在母亲面前。他不好意思地指着锅里的一块猪肉,对母亲说道。
母亲望着锅里仅有的一块猪肉,犹豫了一下:明天中秋节,中午荣臻的三舅要到家里一起过节。三舅难得到家里一次,这肉是留着招待他的。
“妈,我想吃。”聂荣臻的恳求,使母亲心里涌起一阵酸楚。平日家中生活苦,除了泡菜就是辣椒。现在一闻到肉香,谁不馋?更何况是孩子。母亲心痛了,心软了,她拿起刀切了一块:“双全,够了吗?”
聂荣臻接过肉,向母亲投去了感激的一瞥,立即消失在屋外。
出于礼节,中秋之夜,聂荣臻随父母、妹妹一同来到了外公、外婆家。
吃晚饭了,唐雨初一家老少三代有说有笑围坐在一张大八仙桌旁,大家边吃边兴奋地交谈着。
“双全,快吃,多吃一点。”外婆把一些好吃的菜看,一个劲地往聂荣臻的碗里挟。聂荣臻吃得越多、越起劲儿,两位老人就越高兴。
“我吃饱了,到外面玩玩去。”平日一贯斯文的聂荣臻,今天不知怎么了,饭吃得特别快。他不等家人询问,放下手里的碗筷,头也不回地跑了出去。
这时,妹妹荣昌追了出来:“哥,你到哪去玩?等我一会儿,我也要去。”
聂荣臻见妹妹追了上来,有意放慢了脚步:“小妹,我到堂弟天一家去一下,一会儿就回来。你先回家等我,咱们一块儿看嫦娥姑姑好不?”
聂荣臻哄走了妹妹,并没有到堂弟家,而是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
聂荣臻来到一个隐蔽处,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个小包。这是一张用荷叶包着的小包,里面包着一大堆吃的东西,有鸡腿、猪肉、月饼、磁把等等。聂荣臻打开了包,又从怀里掏出了两三样吃的东西,那是外婆悄悄给他的。他把这些东西紧紧地包好后,向村子南面孤寡老人蒲大爷家走去。
蒲大爷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人,独自住在一座破烂的茅草屋里。多年来,他一直受到聂荣臻父母的同情与关照。天气快冷时,母亲会早早地吩咐聂荣凑把一捆捆干净整齐的稻草给蒲大爷送去,好让他铺垫在床上御寒过冬。这次过中秋,母亲还没来得及看望蒲大爷,聂荣臻就抢先了一步。他要在中秋之夜,为蒲大爷送去这份出乎意料的礼品,让他像自己家里的人那样高兴。
聂荣臻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学会了关心别人。有吃的,他会想到别人;有穿的,他也要想到别人。这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穷人的困境,但聂荣臻却乐意助人。每当他做完一件好事时,心里就会有说不出的高兴。
明亮的月光映照着小路,映照着聂荣臻轻捷的身影。他穿过一片竹林,来到了蒲大爷的家。只见蒲大爷家的门虚掩着,聂荣臻轻轻地走上前,透过门缝看见蒲大爷正背对着门,蹲在炉边烧火。
“蒲大爷还没有吃饭哩。”聂荣臻慢慢地推开了门,蹑手蹑脚走进了屋。屋子里光线很暗,蒲大爷耳朵又聋,没有发现聂荣臻的到来。
聂荣臻把那包东西往桌上一放,敏捷地闪了出来。他躲在屋外窗下,窥视着屋内的动静。
“咳,咳……”突然,屋里传出了一阵咳嗽声,蒲大爷边咳边站起了身。他摸摸索索地朝桌子这边走来。
“这下可好了。”聂荣臻心里一阵高兴。
“这是啥子?”蒲大爷走近桌子,一只手碰到了那包东西。他用双手捧起来看了看,觉得沉甸甸的;又把它放在鼻子下嗅了嗅:“呵,好香例!”
蒲大爷手捧着这包东西有些不知所措了。他东瞧瞧,西看看,不住地朝窗外张望。
窗外,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空中,银白色的月光犹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向大地每一个角落。月光下,屋前那片竹林正伴着阵阵轻风,婆娑起舞。
“真是遇到活菩萨了,这包东西是哪来的呢?”蒲大爷静下心,细细琢磨起来了,他捋着胡子把周围每一户人家、每一个娃娃都想了一遍。最后,终于判断出这是聂荣臻的所为:“唉,只有双全才会做出这样的事!”
蒲大爷后悔了,他怨自己没能早点发现荣臻,连句感激的话也没有来得及说。
“也难怪,双全要和家人团圆哩。”想到这儿,蒲大爷颤颤悠悠地打开了荷叶包。当他看到包里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随着几声费力的咳嗽,两行清泪滚出了眼窝。
一直躲在暗处观望的聂荣臻,趁蒲大爷正在打包的时候,又蹦跳跳地离开了这里。聂荣臻为蒲大爷能在这个良宵之夜吃到香甜的月饼而高兴。从某种意义上说,蒲大爷也分享到了团圆的快乐,他不再孤独了。
在聂荣臻刚满11岁那年,江津地区下了一场大雪。皑皑的白雪覆盖了大地,覆盖了远处的碑槽山。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人们为这场雪的到来庆幸,都盼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有个好收成。也许是出于这一原因,小小的吴滩镇,赶场的人们熙来攘往,热闹非凡。
此时,聂荣臻夹杂在人群中,兴奋地观看着街旁五颜六色的年货。几天前,表妹唐廉珍曾多次央求聂荣臻,让他带着自己一同去赶场,去买好多好多的东西。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聂荣臻下决心,明天一定要起个大早,到冲口接上表妹,两人一道来赶场,让比他年小5岁的表妹也开开眼界,玩个痛快。
办事一贯守信用的聂荣臻,第二天果然起了个大早,他向母亲打了个招呼,走出了家门。
大地寒冬料峭。聂荣臻裹紧了棉衣,双手揣在衣袖里,加快了脚步。
“少爷,少爷……”刚走出家门不远,身后传来了一个女孩子的呼叫声。聂荣臻开始没有在意,因为很少有人这样称呼他。
“少爷,少爷……”又是一阵呼唤。
“是在叫我吗?”聂荣臻有些纳闷,停下了脚步。
聂荣臻四下一看,在离他五六米处的雪地里,站着一个小女孩。看样子,小女孩至多只有六七岁。她手里紧紧握着一根木棍,散乱的头发遮住了半边小脸,两条腿在破烂不堪的裤子里瑟瑟抖动着。她用一双无神的眼睛死死地盯着聂荣臻,伸出一只手,□里呐呐地喊着。
是个要饭的,一个可怜的小女孩。聂荣臻明白女孩向他伸出一只手的意图。
她见聂荣臻衣着整齐、干净,误认为他是有钱人家的少爷,便向他乞讨。
“你从哪里来?”聂荣臻走到女孩面前和气地间。
“我家住在碑槽山。”
“怎么,就你一个人?”
“大雪封了山,那里闹饥荒,家里的人除了奶奶,都饿死了。”说到这里,小女孩的眼里扑扑簌簌落起泪来。她唏嘘了一阵,接着对聂荣臻说:“我和奶奶已经有两天没吃到东西了。”
女孩说话的声音很微弱,聂荣臻知道她是太饿了。望着这个饥寒交迫的女孩,聂荣臻没有再说什么,拉起她那双冰冷的小手,向自己家走去。
妹妹荣昌刚刚吃过早饭,她看到哥哥荣臻,惊奇地问:“你不是到表妹家去了吗?怎么这么快就……”
荣昌的话还没有说完,一眼就看见荣臻身后的那个小女孩,这时她更惊讶了:“她是谁?”
聂荣臻急忙向荣昌摆了摆手,让她小声一点:“这事就不必惊动父母了。”
按照荣臻的安排,妹妹把女孩领到了自己屋里,然后端来一盆热水,让女孩洗脸:“不要怕,用热水洗一洗会暖和些的。”
聂荣臻趁小女孩洗脸的工夫,叫荣昌到厨房里端来了一大碗饭。
“不用急,慢慢吃。”兄妹俩安慰着女孩。
荣昌和哥哥一样,对处于困境的人怀有一种强烈的同情心,尽管自己家里生活不宽裕,却很爱帮助别人。
由于冻饿的时间太长,小女孩用热水洗过脸后仍没有暖和过来,僵硬的手连碗都端不住。聂荣臻见状,连忙对妹妹说:“快把你的衣服找来给她穿上,兴许会好些。”
荣昌很快地拿来了两件衣裳,帮女孩穿上,并催她赶快吃饭。
兄妹俩围坐在女孩身旁,默默地看着她一口一口地把饭吃下去。虽然他们谁都没有说什么,可心里却充满了欣慰。此时的聂荣臻已把带表妹去赶场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在他脑际里不断回响的,是眼前这个小女孩在雪地里的哭诉。
“家里还有一位老奶奶在等着她哩!”
女孩吃完了饭,聂荣臻又为她准备了一些饭菜,再三叮嘱女孩:“路上滑,要小心,把这包饭赶快带回家去,不要在路上耽搁。”
小女孩走了,带着那包热乎乎的饭菜消失在白茫茫的小路尽头。
聂荣臻呆呆地站在院子门口,凝视着那个小黑点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