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传、文学传

首页 > 传、文学传> 青年聂荣臻

一、大江之子

发布时间:2017-09-06 12:1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2979

“大江东去,浪淘尽,干古风流人物。”凡喜爱古诗词的青少年朋友,大概对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千古绝唱,都能背记成诵。这首气势磅礴的诗词,开篇第一句即展示了长江汹涌奔腾的气概。聂荣臻出生在长江边的江津。是长江的乳汁哺育他茁壮成长;是长江的博大胸怀,激励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毕生拼搏。大江之子,没有辜负中国的母亲河——长江的期望。

“大江东去”,这是长江的总体流向。这条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中国第一大江,在其曲折蜿蜒的6300公里的流程中,并非时时向东,而是有时向南,有时向北,有时甚至转而向西。大江在离山城重庆西南100余公里处,先向北,再向东,又向南,其形状酷似镌刻在川东大地上的“几”字。在“几”字的中心,有一座建于北周孝闵帝元年的古镇,因镇的东、西、北二面都是长江,故被称为几江镇。这几江镇就是江津县县城,1992年改称江津区。

浩瀚长江,滋润了江津的土地。这是一片丘陵地带,物产丰富,风光秀丽。层层梯田,生长着各种庄稼,夏绿秋黄,铺向天边;一块块堰塘,放养着鱼虾,银光闪闪,映照着长天;山上树木葱茏,长年是绿色的世界。江津还盛产柑桔,被称为“柑桔之乡”。村头地角,江边山野柑桔成行成林,绿叶、白花、红果,令人心旷神怡。花香,沁人心脾;果甜,令人心醉。

长江,养育、陶冶了江津儿女。江津的特产,通过长江运抵重庆等地行销,以至运出四川盆地;外地的各种物资,通过长江运抵江津。许多优秀的江津儿女从长江乘船出川,赴外地学习、革命。外地的各种信息、各种先进的思想,沿江传至江津。

在离江津县城60多华里的地方,有一个小镇——吴滩场。镇后,是层峦叠翠的二郎尖山,镇前是流水潺潺的津壁河。离小镇不远处有座式样古朴的建筑物,叫石院子。这座翠竹、樟木掩映的院子,镶嵌在田畴之中。院子两侧各为一口波光粼粼的大堰塘,犹如两面镜子,映照着院子,映照着绿树,映照着长天,也映照着人世沧桑。

新中国开国元勋之一的聂荣臻元帅,就诞生在石院子里。

那是公元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2月29日。20岁的青年农民聂仕先蹲坐在石院子上厅西厢房外,等待着妻子分娩的消息。

这时已是深冬时节,寒气袭人。聂仕先时而蹲下,时而站起,又不时侧耳倾听房内的动静。这位沉默寡言,一看就是厚道人的脸上,有时掠过焦急的表情,这是对妻子的关切;更多的是兴奋,因为他的后代要出生了。

聂仕先原籍江西,到他的六七代祖先时,为生活所迫,迁到贵州,后来,又从贵州迁到四川。聂氏一家迁到吴滩场后,恰逢石院子的主人一一 一户王姓大地主遭人命官司而破落,要将石院子变卖。

石院子是九重堂建筑,在当地也算是好的民宅了,只是随着王姓地主家的衰落,九重堂年久失修,倒塌了六重。聂家买下了剩下的三重堂,举家在这里定居下来。

经过几代人,聂家出现了兴旺景象。聂姓在吴滩场成了大家族。到了聂荣臻的祖父聂钧超这一代时,共有兄弟四人,分家时每人分得了40石租的田地。聂钧超排行第二,为人忠厚、善良。而老四聂钧铭从小体弱多病,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聂钧铭主动向二哥提出,把二哥的儿子聂仕先过继给他为子,以接四房香火。

聂钧铭不久就去世了。以后因为家族纠纷,聂仕先只得卖掉自己名下的部分田地。他把卖田产分得的银子,借给了一个叫罗新平的人开茶馆。没过多久,罗家茶馆被火烧毁,罗新平只还了8两银子。这样一来,聂仕先陷入了生活无着落的困境。

人世间的不平,多灾多难的折磨,生活鞭子的抽打,使聂仕先变得更加勤奋、忠厚,更加坚韧不拔。他始终遵循中华民族良好的道德风尚,为人处事,处处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实在、厚道的美德。

幸运的是,在生活的道路上,他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伴侣、助手,那就是妻子唐氏。

唐氏出身在一个较殷实的家庭,其父母都是正直善良的人。尤其是父亲唐雨初,知书达理,和蔼可亲,是当地颇有名望的老人。唐氏从小受到很好的家教,还上过几年私垫,能识得一些字,养成了她开朗、温柔、贤惠的秉性。唐氏对聂仕先体贴入微,精心操持家务,夫妻俩日子虽过得清苦,但感情很好。

聂荣臻说:父亲聂仕先,“因度日艰难,每天除了干活的辛劳,就是为家庭生计发愁,留给我的印象是老成持重,沉默寡言”。母亲唐氏,“她把自己的精力和感情,全部用于操持家务,抚养我和妹妹上”。

在生聂荣臻以前,唐氏曾生过一个男孩,但还在褪袱中就天折了。聂仕先和唐氏十分痛心。现在,唐氏又怀孕了。夫妻俩十分高兴,这给他们在清贫中带来充实,在凄苦中带来甜蜜。夫妻闲暇时,话题常常集中到将要出世的孩子身上:一定要把孩子带好,让他长大成人。唐氏的父母得知女儿快要分娩时,也十分高兴,不时送些糖、肉,让女儿滋补身体。

……

如今,妻子分娩在即,聂仕先怎能不又急又喜呢?!

“哇……”宏亮而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从屋里传出。

“生了!”聂仕先惊喜地脱口而出,霍地从地上站起来。

屋里不断传出婴儿的哭声。聂仕先来回搓着手,他急于想知道唐氏是否平安,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不一会儿,接生婆出来了,她连连说道:“是个男娃,男娃,恭喜恭喜!”

聂仕先急忙从衣兜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双手递送给接生婆。

接生婆也不推辞,收下后说:“屋里头收拾利索了,你快进去看看吧!”

屋里光线很暗,妻子脸色苍白,已经睡着了。妻子身旁的婴儿,躺在柔软的旧棉被包里,也睡着了。

聂仕先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婴儿红扑扑的小脸上,不由得眼眶湿润了。

当天,聂仕先的岳母带着红糖、鸡蛋来看望女儿和外孙。这是个慈祥的老人,一辈子尽做好事,一辈子最疼爱儿女。她轻轻地抱起外孙儿,左看有看看不够。

“这娃儿,天庭饱满,长大必定有福……”老人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女儿女婿说。说着说着,她呵呵地笑起来了。

过了几天,岳父唐雨初也来了。他刚跨进堂屋,就叫人把外孙抱来。他仔细地端详着那张可爱、光洁的小脸,嘴上没说什么,脸上却溢满了内心的喜悦。

“取了个啥子名字?”唐雨初认真地问。

“还没来得及想,就请您老给取一个吧!”聂仕先回答。

唐雨初微微点了点头,闭上了眼晴,集中精力思索开来。他想一阵子,摇一摇头。显然,他对自己想出的几个名字都不满意,都否定了。

“人生取名,是件大事,我一下子也想不出合适的来。你们也都识字,好好翻翻书,选个吉利的名字。”

晚上,聂仕先把《三字经》拿出来,和唐氏一起,凑在小油灯前,翻找起儿子的名字来了。

两人你一遍我一遍地找呀翻呀,翻呀找呀,从头找到尾,从尾翻到头,也没找出合意的来。

“这样吧,你明天到我父亲那里去借本书,再听听老人家的意见,兴许他已经想出了个好名字哩!”唐氏说。

“要得,要得!”聂仕先赞同地点着头。

第二天,聂仕先来到岳父家。唐雨初知道女婿的来意后,便让他从书柜里取书查找。聂仕先找了一阵子,终于找到了一本《随身宝》。他一行行、一页页地翻看起来。当看到全书的最后一页“百福骄臻得双全”一句时,聂仕先的目光停住了。他起身走到岳父跟前,征询意见。唐雨初一边听女婿讲,一边细细地琢磨,最后点了点头。

聂仕先带着《随身宝》回到家,他来到唐氏床前,指着“百福骈臻得双全”说:“这话吉利,爹也同意从上面选名。按家谱,我儿该排‘荣’字辈了。我看就给他取名‘荣臻’字‘福骈’吧!”

唐氏想了想,同意了,接着她又说:“我看小名也从这句里取,就叫‘双全’。”

聂仕先也点头同意了。

数十年后,成为新中国开国元勋之一的聂荣臻元帅,就是这样诞生在长江畔的这片土地上。少年聂荣臻在长江畔学习,在长江畔成长。青年聂荣臻沿着长江出川出国,学习革命道理,接受先进的思想。

浩翰长江,母亲之江。

聂荣臻,大江之子。

上一篇: 封面 扉页 序 目录 封底
下一篇: 二、悠悠新情润童心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1008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