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研究成果

首页 > 聂帅研究会> 研究成果> 聂荣臻与新中国成立学术研讨会论文(2019年)

记住那个年代——纪念聂帅诞辰120周

发布时间:2020-10-28 11:06   作者:赵永芳   来源:   点击数:1920

记住那个年代

——纪念聂帅诞辰120周                          

 赵永芳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
    这是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的一段讲话。
    讲话中提到的那个年代应该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算起。
    对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亲自指挥这场战争的彭德怀却有着切肤之痛。在回国的列车上,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么几句:“主席,朝鲜战争结束了,我们取得了胜利,但我们吃了大亏,亏就亏在我们的武器不如人,我们的代价太大了……”
    彭老总的信,让毛泽东心中很不平静。惨重的牺牲虽然换来了暂时的和平,可拥有原子弹、导弹的美帝国主义却一再叫嚣要对新中国实施核打击。核威胁、核讹诈的乌云笼罩在中国人民头上。年轻的共和国面临着生死考验,中国人民何时才能真正挺直脊梁?“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原子弹”,1955年1月和1956年3月,党中央先后作出了研制原子弹、导弹的决定。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那个非常年代做出的非凡决策。
    1955年11月,聂荣臻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自然科学和国防工业、国防科研工作。他曾深情地说道:“热爱科学技术,希望以此来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是我青年时期的夙愿……我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贡献给我国的科学事业。”
    从此,聂荣臻在党中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开创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征途中,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带领科技大军,以原子弹、导弹为标志的中国尖端武器研制徐徐拉开大幕……。        
    1958年3月,志愿军第20兵团秘密撤离朝鲜西海岸,大家都盼着能够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的迎接他们这些保家卫国的功臣。可是坐了半个多月的车,到地方一看,人都傻了,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荒无人烟,被称为死亡之海;这里,盛夏的戈壁滩白天骄阳似火,气温有时高达50多度,夜晚气温骤降,寒气逼人;冬季寒风刺骨,漫天黄沙,在这里见不到一点绿色。大家都想知道,来这个荒凉的地方是要干什么呀?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为难地看着一个个脸上充满疑问的官兵,他说道:“同志们,你们将要从事的是一件需要严格保密的事,暂时我还不能告诉大家,但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这是党中央、毛主席亲自抓的事,是事关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是帝国主义死盯住我们,不让我们干成的大事!”众人面面相觑,陈士榘动情地说道:“中央让说的那一天,我来亲口告诉你们,告诉大家!”103团团长张三合大声吼道:“同志们,既然知道了是这么要紧的事,还问啥,拼命干就是了!干起来!”英雄的工程团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环境下,长年累月、日以继夜奋战在茫茫戈壁沙滩上,用自己的双手一锹一镐建设我们的试验基地。
    从朝鲜回来后就在北京学习的基地副司令员李福泽回到基地后,有一天他跟陈士榘、孙继先一起不知怎么就转到了烈士陵园,放眼望去,一大片的坟墓,足有二三百座,让他大吃一惊。他实在想不到,几个月没来,会有这么多人牺牲。他问陈士榘、孙继先:“又没打仗,又没有过雪山草地,不就是个戈壁沙漠么,怎么会死这么多” 陈士榘、孙继先愣着不说话。李福泽怒道:“陈司令,孙司令,这部队你们是怎么带的?你们说说,怎么会死这么多人?”
    陈士榘见李福泽瞪眼,也急了,“咋死的?累死的!拉肚子拉死的!被毒蚊子叮死的!还有被馒头噎死的!你在广州北京享福,这里几千人一起拉肚子,你见过吗?50度的高温,拉着肚子照样抬铁轨、扛枕木、挑着挑子跑,你来试试看?苏联人说15年干完的活儿,我们不到3年就得干完,你说咋干?”
李福泽一听,全明白了,眼里含着泪,不说话了。
    孙继先告诉李福泽,基地党委提出了一个口号: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希望大家扎根这里,建功立业,包括你我。你没来之前,我们都宣誓过了。
孙继先到死都没忘记自己的誓言,李福泽也是如此,他们逝世后,骨灰也埋进了这座当年他们时常来转悠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他们的墓碑紧挨着,就像当年在基地,他们时常坐在一起聊天那样。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革命军人,这就是那个年代最可爱的人,“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不为人知的他们已化作共和国科技强国、科技强军路上不朽的英魂。
    在那个年代,还有一批人,他们同样隐姓埋名,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默默无闻地干着惊天动地的事情。
    1960年,苏联领导集团背信弃义,单方撕毁了协议,撤走了专家,带走了图纸,这时,我国又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上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我国刚刚起步的原子弹、导弹研制面临着巨大困难,一些外国人借此嘲笑我们:“你们中国人穷得5个人穿一条裤子,还想搞什么导弹、原子弹?”听了这样的话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子气,陈毅元帅激动地表示:“我们就是把裤子脱下来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上去!”聂荣臻元帅动情地说:“搞不出两弹,我死不瞑目!”中央领导的决心,给了科学家们极大的鼓舞,大家发誓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争气弹”!
    你们知道吗?最困难的时候,科技人员每顿饭只有1个馒头,1碗干菜汤。有一天傍晚开饭时间,食堂里几个窗口前都有人排队,人们端着碗钵,默默地朝前移动,似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彭桓武来了,他没进食堂,而是坐在门口的一块石头上,一动不动。不一会儿,程开甲拿着碗筷走过来,“彭公,你不饿呀?在这发什么呆?”彭桓武神秘地说:“年轻人不会算帐,早吃就会早饿。我算过了,从第一个吃,到最后一个,差半小时,晚吃半个小时,能解决大问题,免得半夜饿得睡不着。”程开甲苦笑一下,“你这个彭公,就会算帐。”导弹研究院科学家黄纬禄,每天吃很少,但精神头儿很足,有人问他,如何对付饥饿,他说,在裤腰带上多钻两三个扣眼儿,肚子饿得吵闹时,就勒一勒它,再闹,就再勒,勒紧了,肚子就服贴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科学家仍然加班加点,苦心研究,顽强攻关。
有一天,程开甲排队买饭,他把饭票递给窗口的大师傅,口中却说道:“我给你个数据,你验算一下。”弄得大师傅莫名其妙。站在后面的邓稼先急忙拍一下他的肩膀,“程教授,这儿是饭堂。”他这才突然清醒过来,端着饭盒坐到了一个无人的桌子前。邓稼先注意到,程开甲刚咬了两口馒头,就把筷子倒过来,蘸着碗里的菜汤,在桌子上写出一个方程式……
    在上海,从1958年起,机电设计院技术负责人王希季和副院长杨南生就开始着手负责T-7M型液体探空火箭的研制。当时国家拨给这个项目的钱很少,研制条件极其简陋。那时单位没有电子计算机,就用电动和手摇计算机进行计算,要计算一条弹道,计算纸能摞半人高,一天24小时都有人算,算了40多天才计算完。
    火箭发动机试车需要有防爆、防火、防毒的措施。新建试车台,需要钱,也需要时间,他们没有钱,也不想耽误时间,就钻进当年日本人留下的一座旧碉堡,把它改造成一座简易试车台,聂荣臻和钱学森就曾站在这个碉堡外面观看发动机试车。
    火箭运到了发射场,那里条件更是奇差。没有吊车,就用古老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大伙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没有自动遥测定向天线,就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跟踪火箭;所谓的指挥所,距离发射架只有100米,是用沙包垒成的,一旦出事,可能会闹出人命。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60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杨南生、王希季等人,仰望着那光点渐渐消失于视野,无不泪湿双眼。张劲夫、钱学森陪同聂荣臻来视察。张劲夫说:“这要传到国外,打死人家也不会相信。中国人搞火箭就在这么个破地方,这么个搞法。王希季啊,在世界航天史上,你这可是空前绝后啊!”王希季遗憾地说:“可惜低了点,才8公里。”聂荣臻说:“别小看这8公里,它可是咱们中国人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4个月后,毛泽东来上海参观新技术展览会,他好奇地看着探空火箭和发射架模型,问:“这家伙能飞多高?”讲解员回答:“8公里。”主席仿佛有些遗憾,但很快笑了:“了不起,8公里也了不起!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搞它个天翻地覆!”
    搞它个天翻地覆!这是伟人毛泽东诗人气质的浪漫,更是那个年代、那一代人强国强军的共同心声。在随后的日子里,中国大地上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奇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炸响!1966年,我国第一枚核导弹呼啸升空!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1971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试航……
    “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大长了国威军威!也奠定了中国重要的国际地位。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从大洋彼岸来中国访问。
    1974年,邓小平出席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名正言顺地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
    催生“两弹一星”辉煌的那个年代虽然渐渐远去,但是那个年代那一代人用生命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却历久弥新。传承两弹一星事业,秉承两弹一星精神,当今中国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续写着传奇。神舟、天宫遨游环宇,太空之吻惊艳世界;嫦娥奔月,蛟龙探海,航母战斗群威武游弋,歼15舰载机展翅长空;长征7号华丽腾飞……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那个年代“两弹一星”的光荣阵地,更是今天续写传奇的重要战场。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安息着新中国科技主帅聂荣臻,在聂帅墓的后面是700多座整齐排列的坟墓,安息着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献身的将军、士兵和科技人员。如今在酒泉,凡是有重大发射任务,新一代航天人都会来到这里,祭奠他们,怀念他们,告慰他们。


    搭载杨利伟升空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发射前,时任基地副司令的崔吉俊将军和大家一起来到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聂帅墓前,他写下了动人的诗篇《黎明,我们向聂帅汇报》。

    晓风微微
    夜色隐褪
    聂帅,您肯定醒着
    您在关注载人航天首飞
    我们前来向您汇报
    再一次聆听您的亲切教诲

 
噢,您询问发射预案
我们都经过了认真演练
您关心的指挥程序
我们都经过了仔细校对
还有航天员的应急救援
每项应对都细致入微
稳妥可靠是您多年的叮咛
万无一失才敢放飞

噢,您问我们的运载火箭
那是金牌火箭,当之无愧
您问我们的载人飞船
那是九天骄子,与日月同辉
白发的设计师还在拼搏
年轻的一代担任总指挥
请您检阅航天大军吧
那正是我们的国威军威

噢,您问首飞航天员
我们选择了杨利伟
他的神经非常坚强
他的品格出类拔萃
他宣誓带着前辈的嘱托出征
飞越银河,胜利而归

还是您打造的那支队伍
已经过百炼千锤
还是您缔造的航天精神
一路攀登,无坚难摧
您曾表扬过的小鬼们
今天是所向披靡的突击队
您曾称赞过的工程师
仍然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
您还记得那位指挥员吗
他的口令依然利索干脆
您还记得我们的老司令吗
他正在阵地做动员
铿锵语言还是那么动人心扉


东天的红日就要喷薄
出征的锣鼓已经闹沸
聂帅,请您接受
庆胜的美酒先给您斟上一杯向聂帅致敬!

向那个年代为强国、强军,殚精竭虑的老一辈革命家致敬!向那个年代为“两弹一星”事业拼搏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官兵致敬!2013年2月2日,习近平在看望慰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时动情地说:看到你们这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我感到很高兴。祖国和人民为你们感到骄傲!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希望你们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作出新贡献。
    铭记过去,铭记辉煌!让我们时刻铭记并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牢记“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我们所有的热情和力量!

      

 


上一篇:杨尚昆同志和聂荣臻同志的革命友谊初探
下一篇:聂荣臻元帅的初心和使命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1007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