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生平及著述

首页 > 生平及著述> 为各种书刊写的序言、前言

为《印度援华医疗队50周年纪念册》序

发布时间:2017-07-20 10:06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1987年11月6日)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以后,中国人民进行了全面的抗日战争,这个反侵略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世界上许多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也都热情地向中国人民伸出了友谊之手。

当我们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候,正在争取独立的印度人民,在自己也很困难的情况下,给了我们积极的声援。他们举行盛大集会和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斥责日军在华暴行,并抵制日货,捐款献药救济中国难民等等。

一九三八年九月一日,印度国大党派遣了一支医疗队来华,帮助我国抗日。这支医疗队由五位大夫组成。队长爱德尔(爱德华)大夫,曾参加过国际纵队红十字组,代表印度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深孚众望。部队长卓尔克(卓克华)大夫,是位有经验的胸外科专家。其他三位是是柯棣尼斯(柯棣华),巴苏(巴苏华)和木克吉(木克华)大夫。他们都是医科大学毕业的青年大夫。五位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不畏艰险,远离家乡来到中国。他们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等地工作了一段时间,次年二月到达延安。他们的到来,对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和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广大中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他们为我们抗日军民救死扶伤,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义务工作者。

卓克华大夫因年事已高、木克华大夫因病,他们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后相继回印。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三位大夫则长途跋涉奔赴前线。爱德华大夫当时已年逾半百,在到达武乡八路军司令部几个月后,因健康不佳而无法在前线工作,不得不返回印度。之后,柯棣华与巴苏又转战到晋东南、冀南、冀中,来到晋察冀军区。

边区的物质条件十分艰苦,柯棣华和巴苏两位大夫,在很困难的环境中一直努力工作,成绩卓著。“百团大战”的涞灵战役期间,他们在离火线很近的地方实施手术,抢救了大量的伤员,并使许多战士免于残废。

柯棣华大夫曾在晋察冀边区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第一任院长。后来与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同志结婚,生了一个男孩。他们要我为小孩起个名字,为了纪念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我高兴地为孩子起字“印华”。可惜印华于一九六七年将在医科大学毕业的那年,在一次医疗事故中去世,令人悲痛。

柯棣华大夫积劳成疾,不幸于一九四二年十二月九日凌晨以身殉职,时年仅32岁,葬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他把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他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他光辉的形象和感人的事迹,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重新修建了他的陵墓,并在石家庄和唐县,增建了柯棣华纪念馆。

医疗队的每一位大夫回印后,都为印中友谊做了大量工作。卓克华大夫将他在中国所见所闻的抗日情况,向印度人民作了广泛的介绍和宣传。木克华大夫回国后,募捐了大批医药用品取道缅甸再次来华,不料途中受阻。爱德华大夫回国后积极从事和平运动,并继续关心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爱德华大夫在一九五七年访华期间不幸病逝于北京,他留下遗嘱,将他的骨灰一半撒在印度恒河,一半撒在中国黄河。巴苏大夫于一九四三年才返印,他为中印友谊孜孜不倦地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在他的努力下,成立了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对促进印中友谊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九八六年十月十二日,巴苏大夫不幸病逝于加尔各答。他的骨灰一半留在印度,一半送到中国,安放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与他生前的战友柯棣华为伴,长眠在中国的大地上。

现在,医疗队的五位大夫虽然都已离开人世,但他们为人类进步事业所作的贡献,已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将永志不忘。

在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五十周年的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这一难忘的日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十分珍惜中印两国人民在共同战斗中所铸成的友谊。

印度人民的友好使者—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名称,是中印两国人民崇高友谊的象征。医疗队每一位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他们以自己的光辉业绩所树立的丰碑,将千古流芳,与世长存!


上一篇:为《核科学家的足迹》序
下一篇:为《刘伯坚传》序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7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