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缅怀纪念

首页 > 缅怀纪念> 聂荣臻文物

这里真安静

发布时间:2017-10-31 15:4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1966年10月下旬,聂帅离开被“文化大革命”搅得一片喧器的北京,到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主持我国首次核导弹试验。核导弹试验成功后,聂帅来到核试验基地,情况令他非常满意。那儿到处是一片宁静。几个月来,一直被混乱所困扰的聂帅,情不自禁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里真安静。在中国,现在恐怕再也找不到哪一个地方比这里更安静的了。”聂帅的这番话语表达了他对局势动乱的担忧。这张照片是聂荣臻元帅在原子弹试验基地主持首次核试验成功后的留影。照片上的聂帅身着戎装,戴着墨镜,表情严肃,脸上没有一丝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异常沉重,充满了忧虑和痛苦。聂帅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他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了“文革”初期的动乱年代。


1966年5月16日,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中国大地上拉开了帷幕。从“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整个中国,仿佛一夜之间来了个颠倒,平常受人景仰的元帅、将军,忽然间成了军阀土匪,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全成了“牛鬼蛇神”。“造反”、“打倒”、“夺权”成为最时髦的口号,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兵团、战斗队握笔提刀,进行着你死我活、旷日持久的撕咬——天下大乱,一场带着血腥味的暴风雨,正肆无忌惮地向中国这块多事的土地袭来。国民经济建设眼看刚刚能上一个高坡,可又被这场暴风雨冲向崩溃边缘。历尽千辛万苦的核试验研究取得瞩目的辉煌成就,正向着更深领域发展时,也面临着天折的厄运。聂帅为此忧心如焚。此时,担任着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科委主任兼党组书记职务的聂帅,也遭受到林彪、江青一伙的攻击。在这特殊的年代,尽管他身处逆境,不断受到造反派的批判、炮轰,但他仍不顾个人的安危,以自己的力量与中央“文革”抗争。一有机会就向中央建议,设法保护知识分子和国防科研基地,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费尽了心血。

为使这枚导弹早日试验成功,在那些动乱的日子里,身处逆境的聂帅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经受着多么大的风险!

1966年6月22日,聂帅不顾中央“文革”的强烈反对,他与有关方面一起研究起草了关于在文化大革命中对待自然科学者几个政策界线的文件。文件中指出,绝大部分知识分子属于无产阶级左派、中派,应予团结保护,对科研机构的要害部门要严加保卫,如有人抢档案、武器、爆炸物、毒品或泄漏国家机密,破坏仪器、设备等,一律以反革命论处。这个文件维护了科研部门的安定团结。

6月23日,尽管造反派把大字报贴到了他家门口,但他仍惦记和关心着许多科学家的工作和安全。他向中央建议,要保护钱学森、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在聂帅的关怀下,从国外回国的科学家基本上没受到冲击。尔后,聂帅又提出凡是从国外回国的科学家都不参加运动,使一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动乱时免遭迫害。

8月23日,处境困难的聂帅不顾个人安危,在五十五次军委常委会上指出,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任务很重,有些科研单位也是如此,那里的文化大革命应该推迟,建议与师以下部队一样,只进行正面教育。与林彪、江青一伙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8月下旬,聂帅在听取了国防科委负责人汇报运动情况时指出:科研业务工作不能停下来。科研机关不能搞夺权。

9月24日,聂帅顶着江青一伙的干扰,在国防科委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抓革命、促生产,绝不允许导弹研制工作半途而废,保证"两弹"结合试验顺利进行。

聂荣臻冒着生死与林彪、江青一伙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人们为聂帅捏了一把汗。

众所周知,在前不久,江青、陈伯达在接见北航的学生时,曾露骨地煽动“聂荣臻有缺点,可以烧一烧。”这把火一点,“炮轰”、“火烧”、“打倒聂荣臻”的标语和大字报铺天盖地。如今,他又冒险作出这样的指示,林彪一伙会不会借题发挥,再给他加上一顶“以生产压革命”的大帽子,进而把他打下十八层地狱呢?

“不要埋他们!”聂帅神情严峻,语气果断地说道:“抓国防建设,何罪之有?就是戴手拷,导弹工作我也抓定了。”

好个硬骨睁睁的元帅!当年他在担任晋察冀边区司令员时,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这位元帅:古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时间推移了这么多年;而元帅的风范依然不减当年。

几个月来,聂帅总是通宵达旦地工作,细心听取汇报,仔细协调和解决问题,心力樵惮的聂帅变了,面色清癯,鬓边飞霜,脸颊上又平添了许多深刻的皱纹。眉宇间不时地流露出几丝焦灼和忧虑。但他那双眼晴依然犀利敏锐,从那炯炯的目光中透出凛然不可侵犯的光泽来。

国防科研基地在聂帅的关怀和保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派性被消除了,大字报、大批判、大辩论烟消云散,设计办公室安宁生产车间的机床又开动起来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排除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干扰,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坚持试验。到1966年9月,终于研制出了核导弹。核导弹研制出来了,但要使核导弹能够真正成为具有强大作战威力的武器,必须进行实弹结合试验。尽管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多次成功地进行过模拟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但要在自己的国土上真刀真枪地试验导弹核武器,这个决心是很不容易下的。10月2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会议,研究核导弹发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试验要冒极大的风险,万一核弹头在发射场爆炸或在发射后中途掉下来或偏离弹着区,都将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因此,试验只准成功,不许失败,而且只能试验一次。任务是艰巨的,执行任务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增强同志们的信心,为了保证各项工作万无一失,聂荣臻毅然决定亲自去主持这次核试验。

10月25日,聂帅乘飞机到达西北综合导弹试验基地。下飞机后的所见所闻,令聂帅欣慰。放眼四周,在茫茫沙海里出现了片片绿洲。挺拔的白杨树,一丛丛的沙打旺,一畦畦的菜地,显出勃勃生机。越接近基地生活,绿洲的面积越大。这是广大指战员响应他当年植树造林的号召,经过几年努力奋斗的结果。

进入场区腹地,更是令人肃然起敬。来自四面八方的导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指战员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建造起一座现代化的科学试验城。无论是基地的各种设施,还是试验设备,都比6年前强多了。更令聂帅满意的是,关于基地只进行正面教育的指示,大体上是落实的。处在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大多来自北京,此时此刻他们根本没有顾虑个人的安危与得失。再看看基地工作人员,从司令员到士兵,其中包括一大批在基地长期工作的知识分子,精神状态也都很好。工作井然有序,钉是钉,铆是铆,看不到北京街头发生的那种混乱现象。“这是一支多么好的科学技术队伍啊!”聂帅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尽管如此,他每到一处还是反复强调:搞“文化大革命”不能影响工作,即便是正面教育,也是如此。大家要团结一心,照章办事,尤其是试验中的检验制度,无论如何不能放松。

26日上午,聂帅到地地导弹准备阵地,了解导弹准备情况。下午,他又赶到发射阵地鼓励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两弹”对接和通电试验。这是项最危险的工作,人们劝聂帅离开,他干脆拿椅子坐下,并说:“你们什么时候接通,我什么时候离开。”聂帅的言行令在场的科技工作者深为感动,也极大地鼓舞了现场的工作人员。

就在这一天,兰新铁路停运,西北航空线关闭,新疆、兰州军区数十万官兵进入紧急戒备状况,发射场附近数以万计的居民疏散隐蔽。此时,聂帅在发射现场观察着核导弹武器的吊装、对接、瞄准和发射前的各项测试检查,他信心十足地和七名“敢死队”成员一握手,那当年曾指挥千军万马的大手,使年轻的操作人员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7月27日发射那天,戈壁滩风很大,黄沙飞舞,象鞭子一样打在人们身上,聂帅在发射架和控制室里,详细听了专家的汇报,当即拍板,试验仍然按程序进行。聂帅坐在一把椅子上,亲自监督着导弹与原子弹的电气设备对接。

这就是共和国坚定自信的元帅,他要与他亲自领导的国防科技事业,与祖国的发射场共存亡。

发射时间预定在27日上午9时。9时许,核导弹点火成功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和滚滚翻卷的烟云,按预定高度实现核爆炸。

聂帅从戈壁滩向周总理电话报告,我国第一枚导弹核试验准确命中目标区,核弹头在罗布泊上空爆炸,两弹结合试验成功。

此时此刻,聂帅既兴奋又忧虑。兴奋的是这枚导弹的研制发射工作,尽管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插手干扰,现在总算成功了,证明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又进入人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忧虑的是,聂帅从基地领导人的汇报中,从群众困惑的眼神中,从到处可见的大字报和各种政治标语中,他预感到“文化大革命”这股风暴迟早会吹到两个试验基地。如果科研基地也和其它地方一样,闹派性、搞武斗,基地瘫痪,工作停顿,今后的核试验怎么能够继续进行下去?想到这里,聂帅的内心异常沉重,但为了祖国的科技事业,聂帅决心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定要维护好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一定要竭尽全力保护好知识分子。然而,聂帅的这番苦心,在林彪、江青等横行的日子里,竟被指责为“大科研主义”、“用科研压革命”、“保护反动学术权威”等等,一大堆帽子扣到了聂帅头上,使聂帅在十年内乱中备遭迫害。

上一篇:轮椅轶话
下一篇:一笔汇款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75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