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评论研究

首页 > 评论研究> 聂荣臻元帅在我心中

聂帅参与领导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7-09-05 14:46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周均伦

聂帅在领导科学技术工作中,参与领导制定了两个长远科学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以下简称《12年科学规划》)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10年科学规划》)。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摆上了中国领导人的议事日程。同年8月,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人们对科学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视。1955年7月,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提出:要贯彻“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不久,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写信给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要求把全国科学远景规划工作抓起来。这是制订长远科学规划的最早由来。

到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行4个年头。是年1月,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4日,周总理在开幕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要制订12年长远科学规划,并指出这个规划的目标:“必须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中来,把我国科学界最短缺而又是国家建设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使12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周恩来选集》下卷184页)。1月20日,大会闭幕当天,毛主席到会讲话。他号召全党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5天以后,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23页)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明确了我国制定《12年科学规划》的方针、目标。

1月31日,遵照周总理指示,由当时主管科学工作的副总理陈毅以及李富春领导,召开了包括中央各部委、中科院、各高等院校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出席的大会,动员要在3个月内制订出《12年科学规划》。会上宣布国务院决定:由范长江(时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张劲夫(中科院副院长)、刘杰(地质部副部长)、于光远(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处长)、武衡(中科院学术秘书处副秘书长)等10人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科学规划的制订工作。会后,第一步,组织全国各行各业23个科研单位的780多名科技专家和科技人员,提出各自的规划。第二步,以中科院为主,组织600多名科技专家和科技人员,综合700多人提出的初步意见,分门别类,展开制订科学规划的具体工作。李四光、吴有训、严济慈、竺可桢、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王淦昌、张光斗、叶诸沛、杨石先、严东生、华罗庚等中国当时著名科学家几乎都曾参加规划的制订工作。2月24日,中央批准成立由35人组成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以陈毅为主任,李富春、郭沫若(中科院院长)、薄一波(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李四光(地质部部长)为副主任,张劲夫为秘书长。规划委员会下设一个办公室,由武衡牵头,进行规划的协调组织工作。

在制订规划过程中,中科院还请了以米哈伊洛夫为团长的苏联专家来华进行帮助。这些专家具有真才实学,对华态度友好,对我们制订规划,提供了很多帮助。4月,周总理接见他们,向他们表示欢迎和感谢。5月,聂帅与苏联专家潘诺夫谈过话,向他请教计算机在军事领域方面的应用问题。

聂帅作为领导军队武器装备和军工生产的军委副主席,参与了制订规划的领导工作。开始他主要领导军队武器装备的规划工作。由于陈老总外事活动很多,难以经常兼顾科学规划方面的工作,加上科学规划又与研制武器装备方面的工作非常密切,所以周总理听取规划工作汇报时常要聂帅出席,这样,聂帅参与领导科学规划工作的活动愈来愈多。

12年科学规划里有一个武器装备的发展规划。为编制这个规划,在聂帅领导下,专门成立了一个军队组,由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主持,总参装备计划部、国防部航空工业委员会(聂帅是航委主任)、各军兵种、各国防工业部的有关领导参加,组织钱学森、钱三强、王大珩、吴大观、陈芳允、童志鹏等专家,分别参加相关专业的座谈。聂帅在4月6日的军队组座谈会上说:“过去我们只是搞仿制,今后必须克服困难,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世界已经有的科研成果,我们还没有的,应该提出来解决。有的科研项目,别国已经提出来,虽未成功,我们也要提出来,要跟上去。我们要有远景规划,虽然不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但总可以跟上去。”(罗舜初笔记,罗时任海军副司令员,参与制订军队武器装备规划的座谈会。)

1956年4月,军队武器装备规划已经制订出来。这个规划,名为《对12年科学规划中国防科研项目的意见》,后来作为附件,成为《12年科学规划》的组成部分。聂帅对规划初稿进行了审查修改,并于4月12日批示:“发给军委各委员及各总部各军兵种各一份”。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是:1、航空方面,提高喷气式飞机音速的倍数。研究制造射程100公里的地对空导弹,射程500至600公里的地对地导弹,射程15公里的空对空和空对地导弹。2、电子科学方面,研究设计发现敌人飞机、导弹并能引导我军飞机、导弹对其拦截、阻击的设备。寻找利用电磁波的新波段、超声波的频带、热波和放射线转化为电能的设备与方法。研制能准确测定敌人炮兵阵地和军舰的设备。研制利用红外线黑夜显示目标的设备。提高雷达作用距离、缩小体积,增强干扰、抗干扰性能。发展多路的、自动化的、保密性能好的通信设备。发展保障飞机全天候起降的设备。发展无线电技术侦察设备。电子计算机、电视机、雷达应用于军队指挥机构的综合研究。3、热核子应用方面,应与原子能和平利用相结合,开展小型核弹头、核潜艇和军用动力堆等综合性研究。4、防化与军事医学方面,进行防原子、防化学和防生物武器的研究。5、陆军常规武器方面,主要是进行改进,减轻武器装备的重量,提高质量,增大威力,便于运动或自行化等的研究。海军装备方面,提高舰艇航速、续航力和水雷、鱼雷的威力,研究导弹、火箭、原子炮在舰艇上的应用等。

这份倾注了聂帅和许多科技人员、行政领导心血的规划,从现在的眼光看,有些并不先进,有些又不切实际,但在当时我国还处在极端缺乏国防科研力量和经验、知识的条件下,在中苏还没有签署国防新技术协定的情况下,能在短时间内,制订出这样一个总体方向正确、目标比较明确的规划,实属难能可贵。

5月26日晚上,鉴于制订《12年科学规划》的科技专家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规划已初具规模,胜利在望,周总理于中南海怀仁堂宴请科技专家们,聂帅参加了这一宴请活动。从留下的几张珍贵历史照片,见证了当时大家的喜悦心情。周总理站在中间,李富春、聂帅、郭沫若、宋任穷、科技专家们围着他,个个笑逐颜开。

5月29日,周总理办公室通知各有关单位,“总理指示:为解决科学规划中提出的有关国防建设部分急需解决的组织机构、工程技术人员的调配与培养等问题,决定由聂荣臻同志邀请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开会商讨……届时请你务必出席。”

6月14日,毛主席、周总理、朱德、陈云、邓小平、林伯渠、吴玉章、郭沫若、聂帅等在中南海接见全体参与制订《12年科学规划》的科技专家,并合影留念。同样从珍贵的历史照片中可以看到中央领导的喜悦心情,他们边走边谈,喜笑颜开。

当年10月,聂帅被中央确定为接替陈老总,主管科学研究工作以后,就由他担任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   

聂帅回忆说:规划制订过程中,科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热烈的争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于方针问题,一种意见是一切都靠我们自己从头摸索前进;另一种意见是,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先学会世界上已有的科学成就,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我同意后一种意见,因为第一种意见,我们要走的路比较长,比较曲折,第二种意见比较切实可行。方针方面的第二个争论是,有人不同意郭沫若院长提出的“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要求改为“重点发展,推动全面,加强基础,迎头赶上”的提法。争论的结果,认为还是不加“推动全面,加强基础”两句为好,聂帅说,因为加上这两句,就可能没有重点或忽视了重点。2、关于规划的方法,一种意见是以任务带学科的原则来规划,就是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再结合国际上的先进水平来规划,以任务带动学科的发展;另一种意见是按学科来规划,由有关专家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国际上已有的该学科先进水平,分头规划,再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规划。聂帅说,他同意前一种意见,因为这可以与国家建设任务紧密结合,方向目标明确。后一种意见,主要是有些科学家有顾虑,怕削弱了基础研究工作。后来周总理听了汇报,叫在规划中加了个重点课题,即现代自然科学工作中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3、有人认为,关于几种主要疾病的防治可以不列入规划重点。聂帅认为,这样不妥,当时像血吸虫病,危害着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几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这绝不是小事。经过争论,大家还是同意列入规划重点之一。4、关于科学研究工作体制中,要不要保留科学规划委员会?这个问题争论最多,它的由来是,到了当年8月,《12年科学规划》草案文字稿已经基本完成,编制规划的科技人员将陆续返回原单位。这时有人(主要是一些行政领导)提出,科学规划委员会的任务已经完成,可以解散,有这个单位反而对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利。聂帅说,他不同意这个意见,因为科学规划是全国规模的,执行时必须分为3个系统:中科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另外还有原子能委员会和航空工业委员会,共5个系统。对这5个系统实施规划的情况,应该有一个机构经常加以监督。同时怎样使这5个系统明确分工,密切合作地执行规划,这是极其复杂的问题,必须有一个常设机构组织协调。而且科学规划中有许多重点项目,不是某个或某几个科研单位能够完成的,往往需要很多科研单位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也需要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再说,参与制订规划的科学家们也希望保留科学规划委员会。因此,陈老总、聂帅力主保留科学规划委员会,才把反对的意见压了下去。

不久,由聂帅组织起草的关于《12年科学规划》给中央的报告稿完成,29日,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的名义联名上报中央。报告说:《12年科学规划》,由600多名中国科学家和近百名苏联专家,经过近半年时间讨论已经写成。规划本身连同4个附件,共600多万字。内容包括国家建设急需的57项重要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课题。它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画出了轮廓,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大创举。大家从57项重要科技任务中综合出12项重点任务:1、原子能的和平利用;2、无线电电子学的超高频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遥控技术;3、喷气技术;4、生产自动化和精密仪器;5、石油及其他特别缺乏的资源的勘探,矿物原料基地的探寻和确定;6、结合我国资源情况建立合金系统并寻求新的冶金过程;7、综合利用燃料,发展有机合成材料;8、发展新型动力机械和大型机械;9、黄河、长江综合开发的重大科技问题;10、农业的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的重大科学问题;11、危害我国人民健康最大的几种疾病的防治和消灭;12、自然科学中若干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报告还提出了设立科研机构的5项原则:1、必须有明确的任务;2、必须注意各方面的配合和协作,避免重复;3、必须有周密的准备和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4、要适应研究工作的特点,一般规模不宜过大,层次不宜过多;5、设置地点应接近研究对象和生产基地,并尽可能与高等院校的设置相配合。报告建议保留科学规划委员会,并下设一个30人左右的办事机构。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以聂荣臻为书记,由宋任穷、黄敬、赵尔陆、刘杰、张劲夫、范长江、张玺、黄松龄、谷牧等组成,范长江兼秘书长,武衡为副秘书长。

对这个报告,周总理11月15日批示“我意可以原则批准,以便按照他们提出的程序进行讨论和审查,最后再报中央批准。”19日,邓小平批示:“拟同意总理批语,同意党组名单。主席(毛)、刘(少奇)、朱(德)、陈(云)于阅后交(杨)尚昆复”,毛、刘、朱、陈均圈阅同意。在中央领导人都圈阅同意后,聂帅于12月20日以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的名义,再次向中央上报了《关于科学规划工作向中央的报告》、《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草案)》12月22日中央批准了聂帅的报告,中央在批语中说:“中央同意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12月20日报告中的意见,12年科学规划是国家的重要文件,希望你们注意研究,并将意见和各方面的反映,告诉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

从这时起,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沿着《12年科学规划》指引的方向高歌猛进,形势喜人。

1958年,聂帅在全国地方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3年前,我国在原子能、喷气技术、电子学方面还是一片空白,现在已经有了实验型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导弹、火箭、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进展顺利,即将开始研制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1月,聂帅给中央写了《关于1961、1962年科学技术工作安排的报告》,报告中说:经检查,到1960年底,12年科学规划已经完成和基本完成的占19%,已经进行了大量工作的占69%,约有12%工作做得不多。总体讲,执行情况良好,进展很快,“预计在1962年可以初步实现原订的12年规划(实现80%左右)。”这是出乎意料的成就。报告同时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要在“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埋头苦干,勤俭新中国成立”方针指引下,科学研究要切实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把各项科研成果真正拿到手。报告特别提到,要以科技战线为主,集中力量,争取3年突破以导弹、原子弹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技术。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

1961年11月,中央要求各行各业制订7年经济建设计划,并且要贯彻“农、轻、重”的方针。这个方针,就是要特别重视农业,把它摆在建设工作的首位,再按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次序安排建设计划。聂帅考虑到,12年科学规划中,对1962年以前的任务,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对1963年以后的任务,只是提出了研究方向和大体要求,因此应该制订一个1963--1972的长远科学规划,即《10年科学规划》。他的想法,得到中央科学小组成员的一致赞同,在报告周总理后,得到周总理的批准。

1962年2月16日,有310名科技专家和科技人员出席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在广州开幕,聂帅在开幕式的讲话中说: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编制《10年科学规划》,希望大家提出10规划若干重大项目,包括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作为整个规划的纲,以便会后能够分头编出各自的具体规划来。讨论过程中,与会人员普遍有急于求成的思想,提出了许多过高过急的目标。3月12日,聂帅在会议总结的讲话中说:10年科学规划的总目标,“还是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好”,因为“必须看到,世界各国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我国基础又薄弱,10年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不放弃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口号,要有这个雄心壮志。”会后,全国各行各业的科研机构、中科院、各高等院校,动员了一万多名科技工作者,分头展开了拟订10年科学规划的工作,其中中科院就动员了900多名科学家和科技人员投入规划制订工作。

广州会议以后,聂帅先后在全国外事工作会议、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工业部门的技术政策技术方向座谈会、工业交通技术工作座谈会等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制订10年科学规划的指导思想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总的目标是:保农业过关,25年后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比12年科学规划加了水利化);保国防尖端技术、主要是导弹、原子弹过关。2、加强科学实验基地建设,加速培训优秀科技人员,集中建设重点科研部门,形成“国家队”,加速突破科技难关。3、我国科技方面大体落后世界先进水平20年,要在公开合法的前提下,努力引进国际先进科学技术,包括设备和图书资料,引进后要注意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武器装备方面,聂帅多次召集国防工办、国防科委、国防工业部、军兵种的领导人和科研部门的负责人开会,商讨并提出了10年奋斗目标:1、常规武器方面,前5年力争解决配套问题,以备一旦有战争,就能用自行研制的武器装备作战。2、导弹方面,到1970年,研制出射程1200至4000公里的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地地导弹,并开始研制洲际导弹,同时在仿制的基础上,自行研制出性能比仿制型号先进的地对空、岸对舰、空对空等各型导弹。3、核武器方面,前5年要把正在建设的工厂建起来,保证炸响第一颗原子弹,然后研制成核航弹、能装在导弹上的小型核弹头,进行两弹结合试验,同时研制氢弹。4、从探空火箭入手,1970年前研制出人造卫星,探索宇宙飞船。5、核潜艇,留少数人继续做收集资料等探索工作,待条件具备后,再行研制。

新的10年规划,1963年10月拟就,征求意见稿约5万多字,连同附件共几百万字。规划按照70个专业和学科,由聂帅审查后,拟就了1万多字的报告稿,以中央科学小组、国家科委党组的名义上报中央、国务院。

聂帅在1963年10月24日写给毛主席、党中央的报告中说:遵照中央指示,经过一年多工作,1963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毕。其中主要的方针、任务、做法,都表现在给中央的报告上。除报告外,说明两点:1、中央决定,从今年起,3年内继续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新的国民经济长远规划,从1966年开始,这是十分正确的。我们觉得,为了给国民经济下一个长远规划先作准备,科学技术工作有必要先走一步,及早安排。因此,现在开始执行新的1963至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是适时而必要的。从科学技术本身来考虑,以10年左右的时间为一个段落来考虑,也是比较适当的。2、科学技术要更快地上去,有不少问题需要向中央请示,我们希望中央安排一个时间,以便就这个规划中的重大问题,向中央汇报。

新的10年科学规划报告的主要内容;报告的第一部分是,执行《12年科学规划》所取得的成绩;第二部分讲我国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第三部分讲我国要赶上60年代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奋斗目标;第四部分说,全国各部门、各学科、各专业,共提了374个重点课题,由各部门分头组织实施。从374个重点课题中选了32个,作为全国的重点项目。内有农业10项:主要是在农业高产地区建立高产试验基地,以便向全国推广;综合治理黄(河)淮(河)海(河)平原约4亿亩洪、旱、涝、碱、淤5害并存的低产田变高产田试验基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试验基地。以这些试验基地为样板,因地制宜,分区划片推广,争取早日实现平均亩产粮食400斤、500斤、800斤的全国目标。另外建立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试验基地,内蒙草原改良利用试验基地,充实发展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畜牧饲料,农业机械化等研究机构,以期中国农业尽快实现现代化。工业、交通、资源勘探13项,主要是:石油化学,合成材料,特殊合金,新型硅酸盐材料,氧气炼钢,精密仪器仪表,电子学方面的晶体管、新型无线电原件,生产自动化,铬、铂、钽、铌稀土资源的勘探和提炼,盐湖资源开发,海洋考察等。基础科学、技术科学6项,主要是: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化学物理,高速空气动力学,电化学,激光、分子生物学等。其余为医学,计量基准,标准化,国外科技情报调查研究项目。报告说:这32个项目完成后,可以大体在各该领域接近或赶上世界60年代科技水平,有的可能成为70年代尖端科技的探索项目。为实现这些目标,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各级领导切实把发展科技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改进各级科技领导机关的工作,加强科研与生产的联系,缩短从研制到应用的周期,切实解决科研所需的投资等保障条件,实行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注意引进国外先进科技等。

当年12年16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在中南海颐年堂听取聂帅等关于10年科学规划的汇报。毛主席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当汇报到武器装备部分问题时,毛主席说:“死光(即激光),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军事上除进攻武器外,要注意防御问题的研究,也许我们将来在作战中主要是防御。进攻武器,比如原子弹的数量我们比不赢人家。战争历来都是攻防两手。”(《毛泽东年谱》第5卷294、295百)(注:对毛主席的这段话,后来人们普遍理解为:我们的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的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防御性武器,我们要从防御上发展,要研究反导弹武器。”见《聂荣臻年谱》下册915页、原国防科委档案94卷第一份)

12月,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聂帅关于“十年科学规划”的报告。批文中说:“报告中所提出的1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方针、作法和对实现规划的意见,是正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要求的,各部门、各地方应该认真执行。”

《10年科学规划》同《12年科学规划》一样,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项创举。1963至1966年“文革”前,这个规划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和鼓舞作用。可惜后来被“文革”动乱冲掉了,实在可惜!但规划所体现出来的战略思想,和务实的方法步骤,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值得今天借鉴。

制定科学规划和计划,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发展科技和建设事业有重要意义。聂帅在回忆录里说:“有人以为搞科学研究,规划、计划有没有关系不大,谁能保证需要的研究项目什么时候一定能搞出来呢?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诚然,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会有许多探索甚至失败,硬性限定时间实现某项具体指标,是不合适的。但是,根据需要和可能,提出研究课题,探索途径,对预期取得的成果和进度作出预测,则是可能的和必要的。科研领导机关必须看到,科学研究同其他工作一样,也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科学研究的目标和选题是否恰当、明确,思想认识是否一致,措施是否得当有力,组织工作是否切实周密,这些都对科研工作的成败快慢影响很大。”

制定《12年科学规划》《10年科学规划》的实践过程,证明了聂帅的论断是正确的,同样至今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写成于2013年9月,共8300多字,寄《帅乡潮》后没有回音,2014年6月刊登于《星弹主帅聂荣臻》一书上)


上一篇:聂帅领导研制核潜艇
下一篇:聂帅参与领导研制核武器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7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