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传、文学传

首页 > 传、文学传> 聂荣臻青少年时代

诲人不倦

发布时间:2017-09-06 14:2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窗外的芭蕉叶,早已被风刮得像撕碎的破布,一阵风过,传来劈劈啪啪的声音:梧桐树枯叶在地上翻滚的沙沙声;操场上同学们踢足球的欢笑声,这一切音响,构成了一曲动人的大自然交响曲。这诱人的乐曲丝毫没有惊动独坐在江津中学第八班自修室的聂荣臻。忽然听见有人叫他,他马上辨出是二门传达室工人李大爷,李大爷站在教室门口说:“外面有人给你送东西来了。”

聂荣臻来到传达室,一看是林正元——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个子不高,头上还留着“马桶盖”,身上穿着一件打了补钉的土布蓝色短衫,一条青布裤子刚刚过膝盖,提着一包衣服。林正元笑着对荣臻说:“老表兄,这次我吃了亏!”

“吃了什么亏?”荣臻问。

“你写给我的纸条,由于认不得字,到了油溪以后,走错了路,经别人指点,才找到了你家。”小林埋着头说。

他俩边说边定,来到二门外的草地上坐下。小林继续说道:“像这类事情,还不止一回呢!有一次,表叔娘开一个单子,叫我上街买东西,商人欺骗我,乱卖一些给我,回去被狠狠地骂了一顿。”

林正元家住在德镇临峰山下的里城湾,他的姐夫陈大哥,与江家是亲戚,于是来了个“四川人竹根亲”,结识了江朝聪,认下表叔,经常在江家做一点杂事,混口饭吃。

聂荣臻从九如镇高等小学毕业,考上江津中学后,父亲为儿子上中学而高兴,但他想到,尽管荣臻18岁了,到县城读书还是第一次,总要托个人关照关照,思来想去,想到幺娘江氏,娘家有个侄儿住在江津县城麻纱市街,不妨请他照顾一下,荣臻也好有个落脚地点。开学时,亲目送荣臻来到江朝聪家,正巧,这位留着“马桶盖”的小林也在江家。

两人相近的处境,使他们很快就成了知己。天气冷了,聂荣臻写了一张沿路要经过的地名的纸条,请他回家代取衣服。

听完小林的叙说,荣臻顿了顿,问:

“你想读书吗?”

“想呀,认不得字,当睁眼瞎,要吃很多亏的。”小林说完以后,低下头来,又继续说道:“农村穷娃儿,饭都吃不起,哪里有钱去读书呢。”

聂荣臻一时无以回答,陷入沉思。

当晚,聂荣臻睡在床上,想得很多,国家的衰败,民族的灾难,人民的愚昧……。有多少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愈是不识字没文化,愈是受欺正,国家如此,做人也是如此。他下决心 帮助这位应该读书而没有读书的少年。给他钱吗?家庭经济拮据无能为力……。翻来复去,终于想出了个既不花钱又可读书的两全办法。

绵绵秋雨,满街泥泞,聂荣臻腋下夹着书,按照林正元交代的地址,时而在街道上,越水函,跳泥坑,时而在阶檐坎上,借着檐灯吐出的淡淡红光前进。转过三倒拐,经过张爷庙街,来到麻纱市街中段,鎏金颜字体,“陈氏宗祠”,在檐灯下映入眼帘,他推开虚掩着的大门,穿过下厅,在中堂大门前停下脚来,读着刻在石门坊上的对联“寡耻鲜廉须却步,振纲肃纪许登门。”穿过中堂,来到正堂屋前的天井前,正当他向四周看望时,在右侧厨房洗碗的林正元,见到老表兄来到,忙上前迎接,聂荣臻也随着到厨房,帮他做完厨房的清洁后,二人来到厨房小屋,点燃油灯,荣臻把书放在小桌上,对小林说:“今天星期六,学校可以外出,利用这个时间,教你认字。”

林正元喜出望外,忙坐在小桌旁,聂荣臻将准备好的“课本”翻开,指着上面的字说:“这是‘人’字,左边一画撇,右边一画叫捺,人是万物之灵。第二个字是‘田’,田字的样子有点像农村的田块,分成四份。‘土’字,两横一竖。……”

林正元第一次接触这黑黝黝的方块字,摸着不梗手,听起来有味道,一下子认了好几个字,越读兴趣越高。

聂荣臻检查了效果,小林基本上能搬家。他高兴地说:

“小林,识字并不困难,只要掌握每个字的特点,就容易记。有点像认人,大家都有眼睛,鼻子、耳朵,但每个人的脸相都大不相同。长脸、方脸、圆脸……身材也不一样,高、矮、胖、瘦……是一个道理。”

又一个星期六的晚上,聂荣臻来到江家,教林正元读一首古诗。叫小林用右手的食指指着,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再按古诗的音节教,最后,一句一句地教,只听林正元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遍又一遍,林正元很快就能背诵。

聂荣臻指着“锄禾”的“锄”字说:“锄头”的‘锄’,锄头是铁打的,用金字旁,这里不是指锄头,是说用锄头去锄草。‘汗’和‘滴’都是指水,所以用‘水’字旁。‘粒’是颗粒,指粮食,用‘米’字旁。

聂荣臻将字义作逐句解释后,又联系实际,对整首诗的内容作了讲述。

13岁的林正元。虽然不知古诗语言的精炼,音韵的和谐,节奏的鲜明,含义的深刻,但他随着父亲参加劳动,在烈日下薅草、施肥,汗水从前额上流下来,使人睁不开眼的情况。是有亲身体会的。

更夫敲着木梆从外屋走过,已是三更了,这一夜,聂荣臻在江家住宿。

一周后的星期日下午,聂荣臻约林正元来到小西门的河滩上,检查了上次教的字和诗,除个别笔划较多的字读起来有些困难外,其余的字都能认识,并能讲出其大意。

这次荣臻又教小林一首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字一句教完后,又对诗的深刻含义作了简要的阐述,要学习野草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聂荣臻顺手捡来一根竹签递给小林,叫他在沙滩上写,一笔一划指点纠正,一直到完全学会了为止。

林正元虽是农村小孩,但头脑机灵,记忆力也强,一会儿就能背诵了。他俩边读边写,又学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冬去春来,小林已经学会几百个常用字了,自己的姓名、住地和部分农作物名称不但能认,还能写了。聂荣臻自编的写在毛边纸上的“课本”已经教完,两人的感情更加深了,小林也从过去叫“老表兄”改叫“老师”,还常说:“表兄,你真是我的好先生。”

自此以后,只要林正元来江津县城做小工,总要到江津中学找他的“老师”,聂荣臻也尽量抽空去教他。同时把在私塾中读过的《随身宝》带来送给小林,他认为这本书可以识字,在农村用得上,是一本农村小孩的启蒙课本。“闲来无事谈古今,士农工商总要勤,天下耕读最为本……。”不久以后,14岁的小林把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了。

之后,荣臻又教了小林学《孟子》,“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小林不仅会背会写,还能讲解其意。

直到聂荣臻去法国勤工俭学。林正元才失掉了这位诲人不倦的“老师”。

14岁的林正元,学了一年多文化,虽然“失学”了,但“老师”教的《孟子》,“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至今,林正元老人还牢牢记在心中。

(王维新)

上一篇: 面墙而读
下一篇: 关心聂鸿明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7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