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缅怀纪念

首页 > 缅怀纪念> 聂荣臻元帅纪念集

聂荣臻与卡尔逊

发布时间:2018-03-05 13:49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刘 绳

长城岭位于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古长城沿着山脊的外坡筑起,在群山突兀的脊骨之上,把晋北和冀西明显地划分开来。晋北的群山,在渐渐凸起的高原之上;冀西的峰峦,则排列在凹地之中,云雾迷蒙,就像滚滚翻动的大海。抗日战士行经这里,总愿在关Vl停下,攀过布满青苔的巨石,拂着身边的流云,站在经过无数征战的墩台上眺望,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就在血液里鼓荡起来。

1938年2月1日晨,聂荣臻陪卡尔逊从龙泉关招提寺动身,午后到了台麓寺。73岁的依什捧磋喇嘛,率领一个12人的乐队在寺门前欢迎宾客。依什捧磋喇嘛穿着黑皮马褂、缎袍,戴着黄色的缎帽,脚穿黄色的朝靴,送给客人一张名片。他说一IZl标准的北平话,他说自己是河北人,到寺60年,做喇嘛32年了。他领客入到他的居室,亲身端着黑漆茶盘,向宾客献茶,恭敬地端着茶盘走来,身子向前微微弯着,等客人接茶以后,再恭敬地倒退几步,然后才坐下。担任翻译的周立波,在《晋察冀边区印象记》一书中,记下了这一情景。

聂荣臻穿一身草绿色的军服、马裤,脚上穿着一双草绿色的布底圆口鞋,扣着风纪扣,左胸袋的上端挂着第十八集团军的圆徽章,显得格外整洁朴素。目光锐利而严谨,举止文雅而镇静埃文斯?卡尔逊上尉是美军情报观察员,身穿美军便装,蓝眼睛,长鼻子,满面皱纹,因为人高马大,特别引人注目。他比聂荣臻略大些,40刚刚出头。

聂荣臻陪卡尔逊到台麓寺来,一方面是想满足卡尔逊瞻仰佛教圣地的愿望,另一方面,这也是主要的,是想在这个僻静的处所,回答卡尔逊提出的有关八路军抗战的问题。

卡尔逊到晋察冀边区来过两次。第一次来,是l937年12月底到l938年2月,在边区考察访问了近50天,步行骑马走了两千五百里,两次穿过日军封锁线,走访了河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卡尔逊说“这是一次艰险的长途旅行”,也是“一种十分有趣十分宝贵的经历”。

卡尔逊面对眼前的一切,既感到震惊,又觉得疑惑。共产党、八路军究竟凭借什么力量,把这样众多的民众组织起来了?战争本来是一种军事力量的较量,为什么在紧张的战斗中,还要搞政治,搞经济,搞文化,组织政府,建立银行,创办学校?八路军用以鼓舞士气的“政治工作”又是怎么一回事?游击战术到底是一种什么战法?……

他的问题太多了。这些问题,他又都是百思不得其解,渴望聂荣臻能够回答。

在台麓寺的一座偏殿里,聂荣臻和卡尔逊一直谈了大半夜。聂荣臻用太行山的特产——核桃和红枣,招待了卡尔逊。聂荣臻记得那座偏殿里的家具十分讲究,桌椅都是檀香木的。僧人说,这些家具都是从上海远道购来的。

卡尔逊在他所著的《中国的双星》一书中,记下了这个难忘的夜晚:

寒夜。一钩新月从东方升起,它的光辉洒向大地,给附近的群山抹上一层淡淡的色泽,使人觉得身处缥缈的世界。头顶上是无比清澈的苍穹,闪烁着亲切的繁星,周围一片寂静。如果不是有这些进入梦乡的人,我觉得自己也许是在欧洲或者美国的一座山顶上。夜色何其相似。可是他们是中国人,这些身着绿色军服的人来到这里,是为了从山下那些穷凶恶极企图强占中国的敌人手里拯救中华。

1917年,卡尔逊曾随美军一个野战炮团开赴欧洲战场。他告诉聂荣臻,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无非是蹲在战壕里打枪打炮,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士兵们都像机器人一样,根本不动脑筋,很枯燥。他说八路军这种搞法,实在有味道,很有斗争的艺术,一面打仗,还一面考虑许多问题,分析情况,不单着眼于军事,还搞政治,搞经济,搞文化。这是他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他摊开纸簿,用烟熏得发黄的手指握起铅笔,请聂荣臻回答他的问题。

将军阁下,这次访问,多次听到你的部下谈起根据地建设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还不很清楚,你能不能谈得更详尽一些。”

聂荣臻稍稍思索了一下,说:

“上尉先生,你在考察中大概已经了解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地区是比较早的一个。如何进行敌后根据地的建设,我是按照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特别注意了波浪式发展的问题。关于波浪式发展,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建立根据地,依靠根据地,巩固根据地,扩大根据地,既不能右倾保守,也不能‘左’倾冒险。”

“你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卡尔逊问。

“关键是要得到群众的支持。”聂荣臻回答说,“把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我们就有了赖以生存的基础。不然,划那么一块地方,没有群众的支持,既不能控制,又不能发挥影响,那块地方就成了空头支票。晋察冀军区四个军分区的成立,就是以发动群众为坚实基础的,各有各的活动区域,简直可以说,是各据一方,而又在军区的统一指挥之下,这就把根据地的姿态摆了出来。建立根据地需要开展艰苦的工作,要执行一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把广大群众充分发动起来。”

聂荣臻又回忆了自己所经历的一些事情,进一步向卡尔逊解释建立根据地的至关重要性。他说,红军在长征的时候,因为没有根据地,那个苦头是吃够了。这里站不住脚,那里也站不住脚,想停留休整一下,都是非常困难的。部队要进行作战,必须要有根据地作为依靠,否则,后方的勤务,伤员的医治,都没办法安排。所以,要依靠根据地。

“这些,就是你在敌后指挥作战的经验?”卡尔逊不时地提问着。

聂荣臻说明,这不是他个人的发明创造。建设根据地,这是毛泽东的创造和经验。特别是波浪式发展的问题,毛泽东作过深入研究,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此,聂荣臻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早在1931年他在上海中央军委工作期间,曾接到过毛泽东就根据地建设问题所写的报告,中央军委还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后来,聂荣臻从上海到了中央苏区,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经验,体会就更深了。他说,尽管目前面临着重重困难,但是,有毛泽东的理论和经验作指导,他对创建敌后根据地是充满信心的。

在卡尔逊的军人生涯中,从未听说过创建和发展根据地的问题,感到非常新奇。在这次考察中,他曾有过不少疑惑:日本人占领着周围的大城市,控制着四周的铁路线,而且经常调集重兵来这里“扫荡”。根据地的枪支、弹药和物资,也得不到国民党政府的及时接济。八路军究竟靠着什么力量,能在日军背后建立起一块面积辽阔的根据地?现在,有些他好像是懂了,“发动群众”,把那些贫穷并且在他看来甚至有些愚昧落后的农民组织起来,这正是八路军的神奇特异之处。

“农民,就是你说的群众,怎么会一下子就组织在一起了?据我所知,农民是缺乏纪律性的,一盘散沙,能够把他们结成一个拳头吗?”卡尔逊说着,伸开五指,然后又紧紧地握在一起。 “我的看法与你有所不同。”聂荣臻微微地摇了摇头说,“发动群众的问题,当然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问题,既要有客观上的条件,更得有主观上的因素。客观上的条件,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谁也不愿做亡国奴;主观上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党在抗战中间执行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上尉先生,你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你可能也会有这样的感受:任何一个侵略者,要想吞并、奴役甚至灭亡另一个民族,那是极其困难的,也可以说,最终是办不到的。”

卡尔逊一边用铅笔在纸簿上记着,一边点了点头。

“日本侵略集团就是错误地低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决心和力量。”聂荣臻继续说,“它们以为,只要它一进来,占领了大城市和交通线,再把伪军和维持会建立起来,中国人就会规规矩矩听它的奴役。其实,哪有这样的事情!日寇在华北搞了一个王揖堂的汉奸政府,一个德王的蒙疆政府,想利用汉奸来维护它的统治,结果怎么样?只是一个空架子,谁听它的!再说,中国是这样大一个国家,中华民族是这样大一个民族,要想征服它,更是不可能的。除少数死心塌地为日寇效劳的汉奸之外,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有一个起码的觉悟,就是不当亡国奴。你要老百姓投降你,俯首贴耳地听异国侵略者的奴役,老百姓是死也不肯答应的。有了这样一个群众基础,我们就不愁在敌后呆不住。因为八路军是积极抗战的,自然也就会得到一切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的拥护和爱戴。上尉先生,你亲眼看到了,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把我们看成是自己人,把我们当成主心骨。日本侵略军打到自己的家门来了,老百姓在家里睡觉都睡不安宁。有抗日的八路军在,他们就感到有了依靠,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八路军来了,俺们吃饭也香,睡觉也甜。”卡尔逊听着,记着,思索着。他很想把这套新奇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军队中,他问得很仔细:

“发动群众,主要靠什么形式?”

“我们最初采取的是组织抗日救国团体的办法。”聂荣臻说,“各地成立的农民抗日救国会、工人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以及青抗先、儿童团等,就是这种组织形式。当然,发动群众的工作也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反复艰苦地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

卡尔逊急切地期望着聂荣臻能告诉他更多的东西。他一个又一个地向聂荣臻提着问题:

“你们活动的主要地区,都是荒凉的大山。请将军谈谈,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怎样解决部队的供应问题?"

“出师华北之前,我也曾担心过,深入到敌后,深入到山区,部队的供应可能是个大问题。"聂荣臻说,“这个看来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在人民群众充分发动起来之后,迎刃而解了。”

卡尔逊听得十分认真,一双蓝眼睛一眨不眨。

“人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而可靠的供给部。”聂荣臻继续说,“群众不仅供应部队吃的、穿的,还负责物资方面的储存和保护。比如,部队需要的一大批公粮,要有多少仓库储存。在敌后,我们不可能建立这样多的大仓库,就是有能力建起来,还有敌人经常‘扫荡’的问题,能允许你的仓库存在吗?部队整日要打游击,也不可能将长年的供应带在身上。怎么办?我们就是依靠群众,解决了这个难题。征集的大批公粮,我们并不集中起来,就储存在每个村子里,部队来了就可以用,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我们的粮仓。部队每到一个村庄,就可以立刻得到所要的粮食。至于粮食的安全问题,也不必担心。敌人的‘扫荡’一开始,群众的第一件工作,便是保护公粮,把公粮藏得严严实实。有史以来,军队的筹粮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有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我们就不必‘粮草先行’,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供给部,这也是我们的一大创造。”

“武器弹药的补充呢?”

“这是我们的最大难题。新成立的武装队伍,普遍缺乏武器。从战场上打扫到的敌人的枪炮,以及收集退军所遗弃的武器,多是残缺不全的,有的没扳机,有的没刺刀,只好设法修理,勉强使用。我们正着手建立自己的兵工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武器和弹药,只能靠从日军手里夺取,让敌人当我们的运输队长。”

“运输队长。"卡尔逊觉得实在有趣,“经常作战,部队的伤亡很大,你们兵源的补充又主要靠什么?”

“人民群众充分发动的结果,不仅使我们获得了生存的基础,而且还得到了补充扩大部队的雄厚兵源。”

聂荣臻告诉卡尔逊,他给边区部队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叫做“子弟兵”。从边区部队所担负的任务来讲,它担负着保卫祖国、保卫边区,首先是保卫家乡的任务。子弟兵这个称呼,使部队担负的任务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从部队的成份来讲,绝大多数都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它同边区人民有着自然的血肉联系和亲缘的关系。从抗日统一战线出发,既然是边区人民的子弟兵,它就不单纯是吸收某个阶层的子弟,所有愿意抗日的各个阶层的优秀子弟都可以参加。因此可以说,子弟兵这也是一个团结抗日的称呼。

卡尔逊回忆着他一路的考察,所见所闻,对聂荣臻的谈话也就不难理解了。他在两千五百里的行程中,多次看到晋察冀各地农民踊跃参军的情形。农民把参加八路军,看成是极其光荣的事情。他亲眼见过,在那荒僻的山沟里,每逢参军动员的时候,农民们都带着自己的子弟,成群结队来报名,被批准的青年人,还要戴上大红花,骑上高头大马,老百姓敲锣打鼓放鞭炮,为之送行。那个场面,就像他的国家,人们过圣诞节一样欢乐热闹。

卡尔逊以往的军事活动,都是照着书本行事的,而聂荣臻现在所谈的,却是书本上见不到的。他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因为这是他在书本上不可能得到的学问。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我很想知道你们的游击战术。”卡尔逊恳切地说,“在美国国内,对此虽有一些传说,但毕竟是道听途说,只鳞片爪的。”

“上尉先生,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和我的同志们也正在摸索。”聂荣臻说,“游击战术是同发动群众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正在着手建立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队和人民武装——民兵和自卫队三位一体的军事力量结构。毛泽东指示我们,要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要根据敌人的弱点和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实行一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日军的围攻时有发生,请谈谈你们的对付办法。”

“实行基本的游击战。敌人围攻开始的时候,要以小部队围绕在进犯敌人的周围,不断袭扰敌人,以消耗和疲惫敌人,相机选取有利条件,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一股或一部。”

“如果日军兵力雄厚,而你们又不能歼其一翼呢?”

“在敌人兵力雄厚,我军不可能阻止敌人前进的情况下,则以灵活的游击战去消耗与迷惑敌人,我军主力则转人外线实行机动。”

“日军进入你们的腹心地区,怎么办?

“连续袭扰,开展交通战,打击敌人的运输补给,配合彻底的坚壁清野工作,以围困的办法逼退敌人。”

“好极了!”卡尔逊赞赏地说,“这样就能逼迫日军退出根据地。”

“是的。”聂荣臻说,“待敌人疲惫已极被迫撤退时,我军则集中主力,配合游击队沿路设伏,前后堵截,中间突击,消灭其一股或一部。总而言之,在反围攻过程中,我们时时要力争主动,坚持游击战的基本方针,灵活机动地实行具体的指挥。”

卡尔逊越听越入迷。

“这只是游击战术中的一个问题。”聂荣臻接下去说,“这场战争刚刚开始,许多具体的东西还需要在实战中丰富发展。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抓住敌人的弱点,发挥我们的优长,真正做到寓兵于民,在人民群众的海洋里,我们就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而日军呢,将处处困难,处处碰壁,一旦进入根据地,它就会像一个既聋又瞎的人一样,堕入秘不可测的深渊。”

卡尔逊自然已经感到,聂荣臻将军所讲的一切,同他所在的军队相距甚远,他希望学到其中某些东西,哪怕是一点点也好。

“现在天气太冷,使我们服装单薄的部队不能到察北去活动。”聂荣臻说,“涞源以北,是恒山山脉的大山,气候奇冷,我们在那一带活动的战士,许多冻坏了脚,抬回来了。等天气转暖,我们在察哈尔的活动会有大的开展。到了青纱帐起的时候,我们要在整个的华北,燃起更剧烈的抗日的火焰。”

卡尔逊被聂荣臻的话所激动,他说:

“你对坚持华北是有信心的。要是敌人派十万精兵来打你们,你们可以支持吗?”

“我们完全可以支持。"聂荣臻坚定地回答,“不但我有这样的信心,我们的每个指挥员、战士和游击队员,都有很高的信心,因为每天都有胜利。事实证明,做人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如果敌人派十万大军来进攻,我们也有击退他们的办法。”

“日军方面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卡尔逊问。

“起初,敌人因为不懂我们的话,怕做俘虏,不肯交枪。”聂荣臻说,“现在不同了,我们的战士学了一两旬日语口号,使敌人知道我们不杀俘虏的政策,他们不像以前那样顽抗了。最近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平汉线路东高阳县敌人有个中队长,在一次战斗中投降过来了。问他为什么过来?他说,他醒悟了,打中国人是错误的。”

“你们不怀疑他的话吗?”

“我们相信他。据他说,敌人征兵,已有多次了。华北的敌人开始感到疲倦,而且都想家。华北的汉奸也很恐慌。华北的‘顺民’实在少。最近敌人和汉奸正在收集白面鬼、大烟鬼*和流氓地痞,把他们编成军队,又在极力收集华北的土匪。你想,这些成份组织的军队,能有战斗力吗?”

同聂荣臻的谈话,在卡尔逊的一生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他一直在探索实现那梦寐以求的有道德的社会的道路。从聂荣臻和八路军其他将士那里,他找到了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他感到生活变得有意义了,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生的满足。

据美国米契尔-布赖克福特所写的卡尔逊的传记介绍,卡尔逊的这次抗日根据地之行,是他生命的一个转折点:

在那里,他的归宿、他的命运决定下来,结束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而在他心灵上射入光芒。……那儿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聂荣臻,……他们使他认识了自我的价值,使他在打算成为什么人的问题上从原先的一片模糊变得有了鲜明的形象。

卡尔逊从华北敌后战场返回南京和上海后,他以火一般的热情把自己的耳闻目睹向亚内尔海军上将和海军情报部作了报告,并且给罗斯福总统写了几封信。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卡尔逊向他所能见到的人介绍在五台山战斗的将士,介绍他们的业绩,他们的纪律。他谈得最多的,是那些将士的感人肺腑的牺牲精神。

他请求会见蒋介石。蒋介石约见了他。他抱着满腔期望到蒋介石那里汇报,希望能给战斗在前哨的英勇将士争取到一些援助。他认为,八路军所处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

“委员长,”卡尔逊开始讲,“我不能代表他们说些什么,阁下。我只能说,就我的观察,我觉得条件是中国实行民主,让人白面鬼,指吸海洛因的人;大烟鬼,指吸鸦片的人。民自由选择他们的领导人,并且教育人民懂得政治和经济的民主。”

蒋介石对卡尔逊谈的这个问题不感兴趣,他只是让卡尔逊介绍山西的军事形势。

卡尔逊用了大约一个小时叙述双方的兵力部署,回答蒋介石提出的问题。最后,卡尔逊说:

“委员长,我认为五台山地区人民的抗日意志比我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更为坚强,军民之间的合作也比我在别处看到的更好。”

“你根据什么这样认为?”蒋介石问。

“根据两点:他们完全在日本人的包围之下,面l临的共同危险使他们把某些个人的自由服从于共同的事业。他们还受到领导人自我牺牲精神的鼓舞。”

蒋介石默不作声。

“委员长,”卡尔逊赶忙接着说,“他们需要支援。他们需要医药和绷带,粮食和弹药,还有爆破用的炸药。”

蒋介石从座位上站起来,他没有理睬卡尔逊的请求。

但是,卡尔逊并没灰心。5个月后,他又重渡黄河,先是到了延安,在那里会见了毛泽东。接着,他从延安出发,又一次踏上了晋察冀的土地。他第一次考察访问后,对八路军究竟能不能在敌后长期站住脚,能不能坚持住,还有些半信半疑。因此半年后,他又第二次来到晋察冀。他看到晋察冀经过半年多的艰苦斗争,不仅在敌后牢牢地站住了,还创建了一个蓬蓬勃勃处处充满新景象的抗日边区。

卡尔逊的疑虑彻底消除了,对建立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的作法非常佩服。他对聂荣臻说,从晋察冀他学到了许多新战略新战术,他也要这样搞。

卡尔逊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他知道美国国内并不了解中国敌后抗战的情况,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战和八路军的消息又始终封锁着,他便在1938年8月,返回汉口不久,找到美联社、《纽约时报》和芝加哥《每日新闻》的记者,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讲了出来。

1938年8月9日,芝加哥《每日新闻》刊出了一条专电,标题是“美国军官实地察访报道,日本控制华北限于大炮射程”。这则消息报道说,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以非同寻常的方式证明了,日本完全未能有效地控制华北。

同一天,《纽约时报》刊登电讯说,发现中国管理着所谓被日军占领的地区。美国海军陆战队卡尔逊上尉行程两千英里,大部时间步行,穿越日军防线,声称中国有兵工厂、工厂、发行钞票的银行,还有学校。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卡尔逊应召重返美国海军陆战队。1942年8月,他担任一支特遣小舰队的指挥官,由总统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辅佐,任他的参谋主任,率200人突袭太平洋马金岛上的日军,全歼守敌300人,自己伤亡轻微。这是美军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卡尔逊也由此成为美国新闻中传奇式的英雄。

据参加这次袭击战斗的美国士兵回忆,在战前训练中,卡尔逊不止一次地传授他从中国八路军那里学来的经验。他对士兵们讲,他在中国发现了一个秘密,这就是“思想教育"。他们知道每一次战斗对整个抗击日军的战争为什么重要,他们理解抗击日军的战争的意义,并且相信它是正义的。总而言之,他们知道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胜利,他们每一个人为什么都要尽一份力。这就是“思想教育”。

卡尔逊还把聂荣臻将军介绍的八路军同人民群众的并肩作战称为“工合",他在训练基地里,和他的海军陆战队士兵,一直重复着异国的这个名词。卡尔逊确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这个词既是中国的,也同样是美国的。他在马金岛取得胜利的原因,就是从中国八路军那里得到的军事智慧和思想营养。

卡尔逊与聂荣臻的彻夜畅谈,作为历史的一幕,永不磨灭地留在一个时代和中美两国人民的记忆之中。

上一篇: 《聂荣臻军事文选》问世记
下一篇: 聂荣臻保卫西柏坡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73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