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评论研究

首页 > 评论研究> 聂荣臻军事思想初探

《老一辈革命家青少年时期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17-09-03 13:0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周均伦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899—1992)

四川江津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军事1925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区执委军事部部长,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南昌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1927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31年后任红军原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长征中任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1949年后,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北平市市长兼军管会主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1954年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科技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著有《聂荣臻回忆录》

 

 

给父母亲的信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八日)


叩禀双亲大人膝下:

自男在克鲁邹工厂呈禀后,今二月余矣,盖以争里昂大学事起(前书已言),时迫事忙,终日无休,故于此时间延至今日,男已境变事异矣。兹禀如下:

里昂大学于10月间成立,招考学生,均在国内粤籍,其余各省人数极微,甚至招考在法勤工俭学生之条件,苛刻异常,故千余勤工俭学生均起而反对之。男亦于此时出厂,奔走其事。于是有百余同学,直至里昂,一面向该校校长交涉,一面搬入里昂大学。而驻法公使陈箓,因素嫉勤工俭学生,云未经中法政府许可,占据大学,并反对借款,打伤秘书①等事为名,将百余同学囚于兵营。而吴稚(大学校长)才与学生相议,里昂大学,因曾广东政府捐款甚多,又派百名官费生于此校,所以校内位置无多,不能完纳勤工俭学生。但该校允在勤工俭学生中收20名官费生,比利时劳工大学亦然。其余同学,每月资助百二十法郎去读书,以两年为限,现在作工仍继续进行者,在二年后入学,亦得如前之资助,然以三年为限,限期满后,如考上高等专门以上学校,伊承认代谋半官费。此种条件,本亦至善,但学生中之少数代表,不知退让,坚持官费。相延10余日。陈箓乘机图报蓄怨,竟将此百余学生遣送回国。于是在法千余学生,均抱悲观。每次有船东往,即相继向使馆报名回国。如油溪郭肇修之子郭其书②,到10月归家。然男当在家起程时,心中即暗誓,学不成,死不归,且凡事有失败,然后有成功。艰难困苦,乃为人之良师。况此一时失望,岂能遽灰前志。故男与相知诸友,仍积极进行工学事业,未若伊等失志若是也。

及至百余同学东归后,蔡元培③李石曾④,呈大总统⑤请津贴勤工俭学生一案,近得电云已由阁议通过,每年筹10万元来法。但是国内财政破产已达极点,充军饷犹不足,焉能有款以为教育乎。且留欧省各国之官费生,亦数月未给学食费矣,其穷困或有甚于勤工俭学者。所以留欧学务监督见学生如见债主然。故男以为此事亦恐难成事实矣。

幸于11月间我川政府兑有20余万法郎来法以救川生。(但尚有9万余倒闭在中法实业银行),每人分得400余元法郎。男复借作工数友之份,于11月尾离法赴比肄业沙洛瓦劳工大学。此校纯主工业,除电科、机械科、化学科外,无有别者,男将来愿学化学科。该校待遇中国人甚好,无有学费,食费比政府亦助几分。故颇廉,比政府曾捐一座寄宿舍地。由中政府建设之,现尚未竣工,故男与一津同学,住在一比商人家,有一老妇60余。异常慈善。男觉住此,诸事颇适。(劳工大学有中国人37人)该校之年限,预科一年,正科三年,共四年毕业。但中国人要多预备一年,故要五年始能毕业。该校之费用,每月食费百方(法郎)至百二十方(法比未有若是之廉之学校),在外租房,每月三四十方,书籍衣履等要数十方,共200方一月之普,若寄宿舍竣工后,即可减少房费,每年集有两千法可敷用,男以为此校即工业至高之学校也。(毕业后为工程师)用费之廉即全欧至便之学校也。男已在外两载,工业知识,全无把握,故非竭全力以速终此校不可。……比国与法相接界,在巴黎到此地,仅四五点钟,20余法郎之车费,故语言文字风土人情,与法大同小异。比系王国,但人民亦甚自由,较我国之假共和相去远矣。人民较法朴厚,经大战后,由亡而恢复,状况颇萧条,人民多穷困,然比系工业立国,各工厂亦均未倒闭,想不数年间,即可复原状矣。该国之大,人之众,仅等我一川东道耳⑥,而工业称为全欧之中心,建筑尤为世界特色,回想祖国当如何之愧也!

当男在巴黎起程之日,接得大人10月2日之手谕,并我母像一张,拜读毕,识我家平安,既望我母之像(尚未去找人画,因在法之画师才好,画好定寄还),形容较昔瘦多矣,当下男觉心中非常难过,盖以劳家务,虑男留外而枯瘦耶,亦年老而血枯耶,抑亦近年来医药失调耶,何至两年不见,几不相识也,乞我母勿要挂男,并善调养至望。至云我妹婚姻一层,男意勿宜过择,最好是中人之家之识时务之子弟,男常知我母之虑于此者实深,然我妹年方20,亦不过长,如欧洲各国均过此年方能结婚,我国婚制亦然,不过近习于早婚,而不知其害也。我妹又何尝过岁。

三舅在城谋事顺畅,男甚为慰,本顺函问候,但大人云有外出之举故止。么舅近来亦多福,男亦为之远祝。男惰未另书,大人可将此书转去,大舅总未闻及,想亦无恙,族亲近况如何,两载无闻,恐亦难免无他变也……

唐国平⑦仍在原厂作翻砂工作,颇有味,我场之江克明⑧、桂万年⑨均在作工,相安无事,周子君⑩在住矿业学校。

余容后禀,叩请


金安玉

男荣臻跪禀

民国10年12月8日

①指中国驻法国公使馆一等秘书王曾思。“拒款”运动中,他于1921年8月13日与学生代表谈判时欺骗学生,并态度蛮横,出言不逊,被学生痛打。

②郭其书(1897—1951),江津油溪镇人,江津中学七班学生。1920年8月与傅汝霖、戴坤忠、邓希贤(小平)等人同批赴法勤工俭学。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油溪区工商界代表,1951年3月,应西南军政委员会统战部的约见,赴重庆途中,因车祸逝世。

③蔡元培(1863—1940),革命民主主义者,著名教育家。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1890年中进士。1902年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1904年参与组织光复会,任会长。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德留学,直到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主张新旧思想兼容并。五四运动爆发后离开北大。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战。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任副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移居香港,拥护国共合作,1940年在香港病逝。

⑤大总统,当时大总统为徐世昌。徐1918年被安福国会选举为总统,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被迫下台。

⑥川东道,北洋军阀政府时行政区划名称。1914年北洋军阀政府公布省道县等行政区划,分一省为数道,设道尹为行政长官,川东道即今川东一带。

⑦唐国平即唐家修,与聂荣臻是表亲,一起留法勤工俭学。大革命时期回国,后失去中共组织关系,改学医,全国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病逝。

⑧江克明即江泽民,四川江津人,是聂荣臻初小时的同学,1920年秋到法国,1926年在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机械系毕业,曾任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病逝。

⑨桂万年,四川江津人,与聂荣臻一起留法勤工俭学,早年病逝。

⑩周子君,四川江津人,与聂荣臻一起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办煤矿,全国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川东行署工业局任地质工程师。后病逝。

 

       

1920年初,聂荣臻到达法国勤工俭学。当时他的主要愿望是学习科学技术,回国后实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理想。

聂荣臻自幼家境破落,主要靠外祖父家接济。到法国,也是由舅父帮助筹措了300块银元上的路。在上海买一张到法国的轮船票就花了100银元,加上其他开支,到法国不到一年,所带银元全部花光。与大多数留法勤工俭学生一样,经济桔据,成为当时困扰他的主要问题。

1921年初,为摆脱经济困境,聂荣臻与许多勤工俭学生一起,对中国驻法国公使馆进行了一次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的大规模的斗争。1921年6月至8月,开展了反对北洋军阀政府以国家税收等作抵押,向法国政府借巨款购买军火的斗争。这两次斗争都取得了胜利。同年9月,为争回勤工俭学生在里昂中法大学求学权,又开展了一次斗争。1921年12月8日聂荣臻给父母亲的信,是在这次斗争失败后写的。

在这封信里,作者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这次斗争的经过情形。说明这次斗争的失败,是中国驻法公使陈箓与法国政府勾结的结果。同时指出,当吴稚晖提出妥协条件时,“学生中之少数代表,不知退让,坚持官费”,致使陈箓的阴谋得逞。信中表明了作者坚强的斗争意志。他说:“男当在家起程时,心中即暗誓,学不成,死不归,且凡事有失败,然后有成功。艰难困苦,乃为人之良师。况此一时失望,岂能遽灰前志。”这段话富有哲理,犹如格言。信中还表明年轻的聂荣臻具有深刻的洞察力。100多名同学被押解回国,震动朝野,北洋军阀政府被迫答应“每年筹10万元来法”。但作者指出:“国内财政破产已达极点,充军晌犹不足,焉能有款以为教育乎。”一针见血。于是他不抱幻想,毅然到比利时另谋出路。全文洋溢着作者深挚的爱国主义思想。他说:“比(利时)系王国,但人民亦甚自由,较我国之假共和相去远矣。”“该国之大,人之众,仅等我一川东道平,而工业称为全欧之中心,建筑尤为世界特色,回想祖国当如何之愧也!”他不仅因为祖国的落后而感到羞愧,而且与前面的“学不成,死不归”相呼应,明确表达了学成归国后要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作者在信中流露的对家人的深厚感情,亲切感人。他说:看到了母亲的像片,比过去瘦多了 ,两年不见,几乎认不出来了,心里非常难过。然后满怀深情地问,是因为操劳家务,思念在国外留学的儿子?还是因为年老体衰,医药失调造成的?他劝母亲不要想念儿子,注意调养。聂荣臻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妹妹,比他小3岁,父母很疼爱。他深知母亲常为妹妹的婚姻之事焦虑。所以最后他劝父母,为妹妹选择对象,不要过于挑剔,妹妹年方20(虚岁),年龄并不过大,尽管放心。这段话文字不多,情深意切。

 

 

给父母亲的信

(一九二二年一月十日)


叩禀

叩禀双亲大人膝下:

去年12月初间发一挂号信,即在比第一次家书,想已到达我家了。校中年假放假一周,兹已开课数日。男所住的是特班,共有同学30余人,均为预备下学期考入正班,学科是法文、英文、德文、数学,绘画、实习等科。学习虽是吃力,而男之身体颇强,故觉可堪其任。

此地天气较法国冷,现值下雪,叠至数尺,四望冰山雪海,千里一色,苟非平素习惯,诚不堪其苦。不过学校里遍置热气管,各人家中亦均烧有火炉,尽可算是无冷。且男在欧洲已过二三冬,亦具有不怕冷之习惯,每日上学散学,都要履冰雪二次,然未尝有叹气候之冷也。

母亲之像,务在法国画才好,但男现已在比,兹已付邮,请唐国平找法人油画,画好后当能寄回。然男之最抱歉者,因母亲所照之全身像现出小足,不便给与外人看,以外人曾非常嘲笑中国女子之小足。后经中国人在报上明是前清时人,今已革尽。且前数年有弄技者,流在外洋,将女子之小足,做为把戏,给予外人看,重取外人之钱,以为营私。后由中国在外之厅查觉,以为有丧国体,特遣回而投之狱中。现男欲将母亲之像下半身截去,画成半身像。不然不但外人嘲笑而已,若画像者以为奇,必定又将母亲拍照,弄出许多讨厌事出来,男心实为不安。如有同学识之,尤受骂不浅。所以男以为半身是无妨的。不知我母亲心中欢喜否?望以后之女子,切勿为俗所误,已缠者,祈速解放之。未缠过者,决不可再失其足。非特无以出世,即对于本身亦受如何之害也。

男现诸事安适,乞勿挂虑。

敬请

金安玉

男荣臻跪禀

民国11年1月10日付邮      

 

这是聂荣臻到比利时后的第二封家信。这封信的主要意义在最后部分。通过给母亲画像而引出的“小脚”一事,表明聂荣臻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分子在攻城掠地、杀人放火、巧取豪夺之时,还发现了可以用来侮辱中国人民的两件“宝贝”:一是男人留着的小辫子,二是女人裹着的小脚。于是,小脚和辫子往往成为强盗们酒足饭饱、茶余饭后取乐的笑料。久而久之,这也成了中国人愚昧落后的代名词。每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对此则深恶痛绝,视为国耻。聂荣臻就是这样的人。

他要为母亲画像,因为法国油画有名,所以提出送到法国去画。这再次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然后提到,儿子觉得“最抱歉者,因母亲所照之全身像现出小足,不便给与外(国)人(看)。”

接着提出理由说:外国人非常嘲笑中国女人的小脚。前几年有少数中国人,在外国专门将中国女子的小脚给外国人看,从中渔利,有丧国体。因此他建议,将母亲像片的下半身截去,画成半身像。不然不但外国人嘲笑,如被同学得知,就会受骂不浅。

下面的话是为了妹妹有一双天足而说的。他说:希望今后的女子,不要被陋俗所误。已经裹脚的,要谋解放。没有裹的,决不要再裹。聂荣臻在家乡的时候,曾反对母亲为妹妹裹脚。所以他妹妹的脚是裹后又解放的“解放脚”。

 

 

给父母亲的信

(一九二二年六月三日)


父母亲大人膝下:

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猖!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①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前日男与同窗数友,为贷费事呈文驻比使馆转咨省署,兹已回文批准,云适合留学贷费西洋条件,故将此复文,并函寄李跃群,顷接同学来函云视学已复更人,今再拟致一函与新任视学,但以本县款项支绌,兼又少热心海外教育事业人,所以省署虽然批准,而本县能否奉行又属问题。然男之继续求学,亦全视乎本贷费之能否实现,不然藉助同学终多困难。……比天六月,尚觉为寒,今年天气殊为奇怪,但男自入寄宿舍后,因空气较好,运动增多,故身体颇有进步。

母亲之照早已寄归,未知收到否?至二婆之像,因邮有失,乞再寄一张,不知已寄来否?母亲和二婆饮食如何,仍如前康健否?

舅父家境如何?常为念,前数致禀,一未见复,今已无暇无事,故未另禀。

男荣臻跪禀

6月3号       

 

 

①“二十一”条,是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之间签订的出卖中国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曾激起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

这是聂荣臻留法勤工俭学时期的最后一封家信。这封信的重要意义在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父老乡亲的深深的关切思虑之情,并强烈地流露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焦虑之情,以及作者立志为国为民奋斗终身的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一段的第三句,从“川战复起”,到“父老之困苦也何堪?”是说家乡人民遭受的苦难。历史上四川、云南、贵州的军阀之间,四川内部军阀之间,经常混战。一打仗,军队向老百姓要钱要粮,土匪趁火打劫,有时兵匪不分,共同肆虐百姓。作者对此深有体会。1917年夏他刚考入江津中学,就遇到黔军攻川,学校被黔军占领,不得不缀学回家。因此这一句在说到家乡时,用水深火热来形容,说出了作者对父老乡亲的思虑、关切之情。

接着,讲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中国和北洋军阀的腐败无能。1922年春,中、美、英、日、法、意、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会,会议的内容之一是,讨论中国要求废除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收回曾被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和收回各地租界等问题。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都被美国、英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所拒绝,美国还乘机提出了所谓“中国门户开放”、“各国在华机会均等”的条件,强令中国接受。聂荣臻闻此义愤填膺。所以这一句短短36个字,就用了三个惊叹号,说出了作者心中对国的忧虑和不平。然而北洋军阀政府和各地军阀政府却“私位饱囊”,利用自己的权力搜刮钱财,拥有数十万雄兵,却用于争夺地盘,残杀同胞。最后作者自比热血男儿,怎么能眼看着这种混乱的局面而不闻不问呢?!

第一段末尾的几句话,语言铿锵,用词精当,掷地有声,是全文最精彩动人之处。作者说:自己虽然不敢说以天下为己任,但拯救父老乡亲脱离水深火热的境地,争取国家民族的神圣权利,挽救祖国于危难之际,是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远出留学,为了什么?决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有衣有食,而在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也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能享受安乐,而在四万万同胞都能享受安乐。这是我早就抱定的志愿,也是我愿意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多么神圣的誓言,多么崇高的人生境界!

聂荣臻用自己长达70年的革命行动,忠贞不渝地实践了这一誓言!把他青年时期的崇高誓言同他一生伟大的实践结合起来看,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这封信是作者世界观转变的有力佐证。到比利时后,聂荣臻接触马列主义的机会更多了。他与刘伯坚等一起,经常阅读《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马列主义著作,世界观开始转变。加上1921年参加的三次大规模群众斗争的经验教训,促使他反复思考:科学技术学得再好,将来成为工程师,那又有什么用呢?因此,感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愿望是非常不现实的。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和工业系统几乎都被帝国主义和他们的走狗所控制,民族资产阶级十分软弱,要发展民族工业,不改变军阀统治的政权,只能是一种幻想。此信前后,聂荣臻成为了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8月,他在比利时加入了中国少年共产党(即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春天,他在法国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出于保密和社会活动多的原因,1922年6月3日的信以后,他再也没有写过家信。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四日)

一切军队在战争中之能取胜,它必具有两个条件:首先,物质和技术方面——战术上,组织上,及一切军需品的供给上都要很充足,并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精神方面,兵士之能克己牺牲,很勇敢地上前去斗争,他决不是为那点薪饷所愿意如此的,他必定要知道他本身的责任和战争的目的;反之,不知道本身的责任和战争的目的,徒以机械命令的驱使是靠不住的,尤其以每月十余元钱更不能买他的生命的。如党军①能如此勇敢直前牺牲一切地去杀贼,一鼓气儿竟将天险惠州攻下,这就是证明党军能知道他本身的责任和此次出征东江的目的!也即是证明他们是在青天白②下受了党的训练,受了主义的培养的表现!又如俄国的红军,完全出身于很少军事知识的工农,兼之装备组织等都远不及久有训练而且装备精良的白党和帝国主义的军队,然而终竟肃清了一切反革命的白党,降服了帝国主义的围改,保障十月革命胜利,保护苏维埃政权及社会主义。为什么他们这样的厉害?因为他们很明白的知道为什么要战争。战争是为劳动者的利益。换言之,即为红军本身的利益。这样的目的,为帝国主义军队中所没有,因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所保护的利益,不是为他们自己,而是为压迫他人和寄生虫的。红军的军纪,亦不是机械的、盲从的,完全是由他们的觉悟程度而定——担负解放劳动者的大责任。觉悟愈高,他们的战斗力愈强、坚忍不拔的勇气愈激昂,而战斗的进击愈勇往直前而不顾。所以红军的军营即是红色的学校,反对一切的压迫和虐待。国家的政权和党,不但很注意于兵士之学习军事知识,并且十分地注意于兵士政治学识之发展;授课、集会、演讲、党部学校、补习学校、俱乐部、戏园、图书馆、音乐会及一切的报纸杂志等,均普遍地实行于各军营中,这就是他们在军队中的政治工作。

然则军队中政治工作独有红军中才有吗?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何尝没有,不过不是教育的、觉悟的,而是欺骗的、愚民的政策罢了。如一九一四年的大战③,一般社会爱国派在军队中口号便是“保护祖国”。法兰西的《小巴黎》报用很好的纸张,很美丽的图画,很优雅的诗歌——保卫祖国,由交通很便利的铁路,每天每个兵士在战场上都有一张在手里。但是结果怎样?自然一时的欺骗手段见效了,法兰西是战胜国了。然而因战争而伤亡的是劳苦群众,因战争而感生活困难的也是劳苦群众;又因战争而发财的便是大资本家史来德、海乐等等。甚至高叫“保护祖国”的当时的财政总长还与德国通奸——私运粮食图发大财!由以上的教训给予劳苦群众的觉悟不少,因此,一九一八年的海军进攻俄国,在黑海里便向后转。一九二三年在鲁尔的军队也不受命令地向巴黎开回来,法兰西帝国主义者还要想欺骗劳苦群众去侵略它国是靠不住了。又如日本驻兵西伯利亚,他们的口号是为天皇而战,每天早晚还要祷告天皇。可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无故而侵略人地,把无辜的兵士放逐流刑似地安置在很寒苦的西伯利亚冰天雪地的生活中,接受了俄国工人的宣传,觉悟了——认清了他们的友敌,知道了受了政府的欺骗,便决然有倒戈之势。日本帝国主义者,不但欲进兵不能,尤恐退兵回来之作乱,故西伯利亚的撤兵问题牵延久日,终将驻该地军队概行解散。意大利墨索里尼的军队中用教士做宣传工作,这种愚民政策,也是蒙昧不了觉悟群众的。其次再说到中国的一切反动军阀的军队,自然说不上有政治工作,他们——军阀也不曾会注意到此。他们是用很公开的愚民政策以压服一般不觉悟的兵——农村破产的劳苦群众,用军人服从为天职,禁止兵士看阅一切出版物。兵士们也无非为的几块钱饷的生活费,“有奶便是娘”,哪能说得上战争的目的。兵士们所知道的是军官讨小老婆、住洋房子、凑银行,所以陈逆军④一见革命旗便逃!就是现在拥数十万的张大帅⑤部下的牛马畜牲似的军队,我们只要肯努力地去做点宣传工作,所有一切“纸老虎”的军阀,是不堪有主义有目的革命的觉悟军人一击的!

军队中政治工作是如何重要哟,尤其是我们革命军应当十分的准备着精神的战具,以对待那强有力的帝国主义者。现在国民政府之下各军队已先后设立政治部了,我们更希望所有的政治部不是为撑门面的,是要真正成为军队中思想上的指导机关、教育机关,使革命军人人都能了解我们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斗争,为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解放而斗争,目的也即是为我们自己求解放而斗争。

在黄埔的学生同志们,更容易接受政治知识,复有研究主义的工具。那么,就应当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去研究政治问题和主义。因此我们很希望学生同志们,课余都进图书室去,无论我们的时间怎样短少,只要我们自己肯去研究,多少我们总会有所得。还希望自动地起来在本部的刊物上多多发表意见,并且组织俱乐部,设立各种有益的游戏,使我们在军事训练之下,得着精神上的愉快,使我们成为活活泼泼有训练有主义有革命精神的革命军人。同志们,准备着“精神上的战具”,高举我们的青天白日旗,完成党给我们的使命!

 

①党军,指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1924年10月,黄埔军校以军校干部和学生为骨干组成教导团,11月,孙中山将该团称为党军,12月又组成党军教导第二团。1925年4月,两团组成党军第一旅,8月第一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随后参加第二次东征,为东征军主力。

②青天白日旗,指中华民国国旗。

③大战,指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④陈逆军,指广东军阀陈炯明的军队。

⑤张大帅,指奉系军阀头目张作霖。

 

1924年10月,聂荣臻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4个月后调入苏联红伏龙芝军事学院中国班学习军事,成为最早学习马列主义军事知识的中国共产党人之一。

1925年9月,聂荣臻回到祖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授少校军衔。他除了讲政治课以外,主要是协助政治部主任领导军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写作本文时,作者兼任黄埔军校“军事政治月刊社”政治编辑主任。

《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一文,作者一开始就抓住了战争制胜的两个关键性问题: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说明他在26岁时就有了很扎实的军事理论功底,能高屋建瓴地把握住军队建设的全局。

因为讲的是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作者在文中紧紧围绕着这个重点展开论述。他说:“精神方面,兵士之能克己牺牲,很勇敢地上前去斗争,他决不是为那点薪饷所愿意如此的,他必定要知道他本身的责任和战争的目的;反之,不知道本身的责任和战争的目的,徒以机械命令的驱使是靠不住的,尤其以每月十余元钱更不能买他的生命的。”这就紧紧抓住了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实质。

接着,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阐述这个论点。正面他举了东征军和苏联红军的例子。说前者“一鼓气儿竟将天险惠州攻下”,是“受了党的训练,受了主义的培养的表现!”后者则在训练和武器装备方面远不及白党和帝国主义的军队的情况下,“然而终竟肃清了一切反革命的白党,降服了帝国主义的围攻,保障十月革命胜利,保护苏维埃政权及社会主义。”为什么苏联红军能做到这样?作者回答说:“因为他们很明白的知道为什么要战争。战争是为劳动者的利益。换言之,即为红军本身的利益。……由他们的觉悟程度而担负解放劳动者的大责任。觉悟愈高,他们的战斗力愈强,坚忍不拔的勇气愈激昂,而战斗的进击愈勇往直前而不顾。”

反面,作者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统治阶级对待雇佣军的例子。说他们利用“保卫祖国”、“为天皇而战”,甚至是“用传教士(在军队中)做宣传工作”。这些都是愚弄士兵的愚民政策,所以在战争中无不一一失败。

最后两段论述由远及近。先说共同的原则,“军队中政治工作是何等重要哟……军队中思想上的指导机关、教育机关,使革命军人人都能了解我们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斗争,为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解放而斗争,目的也即是为我们自己求解放而斗争。”下面就具体到黄埔军校的学生,希望他们“课余都进图书室去”,使自己成为“活活泼泼有训练有主义有革命精神的革命军人……准备着精神上的战具……完成党给我们的使命!”

这是篇早在大革命时期就论述革命军队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杰出文章之一。它不仅阐明了一条毛泽东军事思想很重要的建军原则,立论十分深刻,而且在写作技巧上也很有特色。如先立论,突出重点,然后以确凿的事实来论证立论,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读者接受了作者的论断以后,再由远及近,先讲一般原则,后讲读者每个人应有的态度,令人信服。文字生动简练,通俗流畅。

 

 

南昌起义失利后的部队情况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四日)


钧甫兄①:

本日得二十五师来人杨心余报告云,二十五师退至武平后复被十八师②追击,在该地应战,我军本占优势,但士第③下令退却,然行动不一致,损失颇大。经过此役,现尚存实力约有一千五百人左右,枪支在一千以下,机枪两挺。及退至信丰时,兵士疲倦已极,士第等又未得着党的指导和消息,虽然派赵自选④去,恐亦未曾赶及。因此士第及三个团长与李陶等均先后离队他去(闻系该军党部决定的)。现由玉阶⑤负总责指挥,七十三团由一萧营长负责,七十四、七十五两团由参谋长代理,改编为四个支队,拟开至崇义去。但七十五团参谋长张启图系南昌事变时加入的,人本不甚可靠,闻与七十三团参谋长勾结,意欲脱离他去。我恐士第走后军事及党部方面均无重心,恐玉阶不能指挥。来人云,玉阶已曾表示向大众云:“如你们不愿继续奋斗者可以走,我虽有十支八支枪,还是要革命的。”由此可见,他掌握部队之难了,并且走的方向亦不妥。我的意见现在只好闯进湖南去,与湘农民会合。但有一层危险,就是玉阶既不能全掌握部队,而兵士又多湘人,入湘后部队更难维持了。如何是好,须待与代英⑥、毛子⑦共商量,决定办法。

 

①钧甫兄,是中共中央军事部的代号。

②十八师,指广东军阀钱大钧的部队。

③士第。即周士第(1900—1979),广东乐会(琼海)人,当时任南昌起义军第二十五师师长。

④赵自选(1901—1928),湖南浏阳人,当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

⑤玉阶,即朱德(1886—1976),四川仪陇人。1927年参与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军长。

⑥代英,即恽代英(1895—1931),江苏武进人。南昌起义时任前敌委员会委员。聂荣臻写此报告时恽代英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1930年5月在上海被捕,次年4月在南京狱中遭杀害。

⑦毛子,即罗曼,德国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明纳兹的助手,当时代表共产国际指导广州起义。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南昌起义。从此,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历史新时期。

聂荣臻参加了南昌起义。1927年7月中旬,他奉周恩来之命任前敌军委书记,赴九江做起义准备工作。“八一”南昌起义当天,他成功地组织国民党军第二十五师的两个多团参加起义,后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军长叶挺)。10月中旬,起义军南进途中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受重大失败,他与叶挺护送周恩来到达香港。随后被分配到中共广东省委军委做负责工作。本篇是他在广东省军委工作时写给中共中央军事部的一封信。

信的大部分内容是报告起义军第二十五师在三河坝失败后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朱德当时曾说过:“如你们不愿继续奋斗者可以走,我虽有十支八支枪,还是要革命的”,这句流传很广的话,从这封信里得到了确证。证实了朱德这位伟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但这封信的主要意义在于,作者关于第二十五师行动方向的建议所反映出来的重要思想。

聂荣臻在信中说:“我的意见(起义军)现在只好闯进湖南去,与湘农民(运动)会合。”这句话文字不多,但意义非凡。作者的意思是,湖南省农民运动蓬勃发展,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与农民运动结合,才得以坚持湘赣边界地区的斗争。第二十五师只有闯进湖南去,与那里的农民运动结合,才能站稳脚跟和求得发展。

这一思想十分宝贵,说明了聂荣臻是较早认识到革命武装斗争应该与农民运动相结合这一真理的共产党人之一。作者此时还不到28岁,能有这样的认识,实属不易。他在《聂荣臻回忆录》里说:南昌起义军“如果在南昌附近,或是在湘、鄂、赣农村地区,把我们的力量展开,面向农民,与当地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我们就能够推动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创建革命根据地。”这段话就是这一重要思想的注释。

 

 

关于东江情况的报告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六日)

我于十月二十九日由港①动身,次日抵潮安。因交通关系,在潮安住了二日,又在途中行了二天多,才到达“东委”②。兹将在“东委”的观察和我来后根据最近的政治情形对于东江工作的布置报告如下:

一、在我未到“东委”以前,“东委”对目前的政治形势是不甚明了的。对于军阀战争的问题,知道两粤战争③已告结束,两粤战争还是有爆发的可能,但不知很快有爆发的可能。因此,他们以为在目前广州方面是可能增兵来东江的,并且已确定蔡廷锴④来东江。所以对于从前的布置固不可能,就是目前要转变方法亦不知道怎样的转变。大意是:对朱毛⑤意见可在西北游击,如不可能,还是退回赣南。至东江工作,对从前的布置既感觉困难,而秋收斗争⑥无形中有忽视倾向。总括说来,当朱毛入粤与省委的指示在东江布置时,全东江的确都是很活跃的现象。及到两粤军阀战争结束的消息传来和朱毛退出梅县(详后),或有不可能留东江的形势,东江斗争陡呈低沉之势。虽然“东委”仍指示各地照前行动,但步伐很不一致,甚至有些地方表现不愿采取行动。

二、朱毛在未入粤前是不知道两粤军阀战争已告结束,所以他们入粤的计划完全是照着从前中央的指示⑦。及入粤后,始知两粤战争已结束,但他们仍愿到西北游击。在广州增兵来东江时(他们听说蔡廷锴已调来东江),拟退赣南。当他们由蕉岭入粤,本不直下梅县。及他们到松源后便直攻梅县(他们是为筹款,并不是愿占梅城,因梅城不能守故),梅县攻下,敌人便随着朱毛原路跟进,而红军不察。及敌人已抵梅城三里时始觉。被敌人猛力攻击,遂仓促退出梅城,军事上虽未受任何损失,但已狼狈不堪。退出后便集中梅南(赤色区)整理和休息。他们仍决定三十一号(指十月三十一日)反攻梅县(特别是一般士兵群众非常奋激,必须反攻,一面因感觉梅城物质优,一面感觉东江群众的好,不甘败绩)。近闻梅城已反攻得手,缴枪八百余,士兵多投降,并毙团长二名。但尚未接得党部正式报告。如果属实,红军在东江游击的决心当更坚决。否则他们在东江还是很犹豫的,因政治的形势不明,使他们感觉困难(现已派专人前去,详后)。

三、我抵“东委”当晚,即召集大中“东委”⑧负责同志会议,把目前政治形势作一报告,并且指示东江工作仍需积极布置。除红军进窥惠州和占领潮汕的计划,目前不应有这企图外,现决定朱毛红军坚决地留在东江西北游击,先向兴宁、五华动作(此计划后未买行)。东江红军⑨四十七团调回西南,一部在北山发动潮(安)、普(宁)、揭(阳)的斗争,一部在南山发动潮(阳)、普(宁)、惠(来)的斗争,并坚决地实行发动秋收斗争,使西南广大群众在秋收斗争中发动起来,并造成广大游击战争区域。一面使敌人在西南的基础动摇,一面与朱毛在西北的游击配合。第四十六团留住丰顺,帮助丰顺农民秋收斗争。丰顺反动派很顽固,朱毛在梅县时,敌仍积极向我们进攻。此地的秋收斗争完全是武装抗租,武装保护割禾。向留隍方面发展,一面牵制韩江敌人,一面作窥视潮汕状,使敌人后方动摇。第四十八团(此团成绩甚差)仍在东面向高陂方面发展,逼近韩江。此军事上的布置可以牵制敌人许多兵力,不敢集全力去对付朱毛。一面使敌人的战线延长,红军可得各个击破。东江目前的唯一中心工作,便是坚决地实行秋收斗争。只有在这秋收斗争中,才可以把东江群众发动起来,东江才是真正的斗争区域,东江的斗争才能与红军的势力汇合起来。否则东江的工作将不实际而走到失败的途上,这是目前极大的关键。此计划决定后,即当专人发我红军前委⑩要他们坚决地照此进行。一面专人赴西南,坚决地发动西南的斗争。

照以上计划看来,如果政治形势照我们的分析,两粤战争即将到来,广州当无兵增调来东江,东江的红军和群众是可以应付敌人的。并且计划引诱敌入到兴宁、五华赤色区域去解决他。因为在整个潮(安)梅(县)动起来,可以牵制敌人许多兵力,可能集中兵力应付朱毛者不过三团左右。以红军的全力决战于赤色乡村区域,我们的胜利是有把握的。

四、“东委”本身非常不健全,我来时常委只有二人,即道文⑾和尊导⑿,而工作极繁杂。道文每天应付一切技术问题,忙个不了,早上六点开工,晚上二、三点还不能睡觉。组织部无形消失。宣传部只有尊导。至于秘书处,一塌糊涂。昨日常委会,我提出关于“东委”本身问题的健全,“东委”常委经常要有三人在。我主张道文、尊导、汉章⒀三人任“东委”。汉章最近始由西南返来,精神甚好,且坚决,有干才。要他补杜式哲⒁。杜决定去饶平后即调省委。尊导现去西南,于最短时间返回。国英⒂调开东江去省委另分配工作。我出此主张后,他们颇犹豫。但我极坚决主张,如此,他们亦同意。杜到省委,由省委去解决工作。国英来省委时,我意仍须多用教育工作,派到海丰去工作,或者派往中央训练班⒃。总之,这些人并非不可工作者,是在教育的问题。

自黄平⒄由省委返来报告后,因黄平将开会的经过报告词句上多少有增减,道文表示很痛苦,好似省委不相信他,东江的工作省委总说这样不对,那样不对,并说张木同志⒅来此,对于秋收斗争等问题都得圆满结果,而张木同志回去说“东委”一钱都不值……等等误会。经我解释后,问题当然可释。省委能经常加以政治上的指导是无问题的。现在任“东委”的同志还是可以做工作的。如逸园⒆能来对东江的帮助当更大矣!我主张逸园将来还是以省委巡视员的名义来最好。其他事项留在下次报告吧。最近政治形势望速告知,你们知道我是在深山中——不但不知道天下国家大事,连时日我都记不清了。

①港,指香港。

②东委,即东江特委,全称为中国共产党东江特别委员会,大革命时期成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特委统一领导广东东江流域至江西、福建边境的海陆丰、兴宁、五华、梅县、丰顺、潮安、普宁、惠来、揭阳等广大地区的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

③两粤军阀战争,指1929年夏天起,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陈铭枢与国民党第八路军总指挥陈济棠为争夺广东省军政大权而发生的战争。

④蔡廷锴(1892—1968),当时任国民党粤军第六十师师长。

⑤朱毛,1929年10月,朱德(毛译东因病未到东江)率领红军第四军4000多人进入东江地区,攻克梅县。这里的“朱毛”即指红四军部队。

⑥秋收斗争,是当时广东省指示东江特委执行的中心任务之一。目的是利用秋收时机,领导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争夺劳动果实,以实际的物质利益来发动农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⑦中央的指示,指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指示信提出:“至两广军阀混战爆发,东江空虚时,红军可进至梅县、丰顺、五华、兴宁一带游击……相机围缴敌军枪械,集中东江各县赤卫队建立红军。”

⑧大中东委,即东江特委常委委员和特委委员。

⑨东江红军,1929年夏,建立了东江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古大存。下辖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团和教导队,约3000人。

⑩前委,指红四军前敌委员会。

⑾道文,即林道文,广东海丰人,当时任东江特委书记,1930年调广东省委,1931年被捕牺牲。

⑿尊导,即贺尊导,广东大浦人,当时任东江特委常委,宣传委员。

⒀汉章,即颜汉章,广东海丰人,当时任东江特委组织委员,1930年任东江特委书记,1931年被错定为AB团分子遭杀害。

⒁杜式哲,广东海丰人,当时任东江特委副书记,后调广州工作时被捕牺牲。

⒂国英,即林国英,当时任东江特委农民运动委员。

⒃中央训练班,广州起义失败后在香港成立,训练党内干部。聂荣臻曾到训练班讲授军事课。

⒄黄平(1901—1981),大革命时期的党员,曾参加广州起义,1932年被捕后自首变节,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外语系教授。据查,黄平此时在莫斯科。这里的“黄平”可能系“黄平民”之误。黄平民,当时任广东省委候补常委。“开会的经过报告”指广东省委对东江特委的指示。

⒅张木,当时任广东省委秘书,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广东省政协秘书处工作,1966年病逝。

⒆逸园,即罗逸园(或罗绮园),当时在广东省委领导农民运动,1931年被捕牺牲。

 

 

1927年12月,聂荣臻、叶挺等一起,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香港,不久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军委书记。《关于东江情况的报告》是他作为东江巡视员,代表省委巡视东江地区党的工作以后给省委的报告。报告分四个部分,第三部分是重点。

第一部分,是对东江特委在斗争指导思想方面的分析。作者说:东江特委由于对“政治形势是不甚明了的”。所以行动上摇摆不定。得知朱德、毛泽东带领的红四军进入东江地区,就高兴活跃,以后听说两粤军阀战争(指粤军陈济棠部对广西军阀部队的战争和粤军张发奎部对湖南军阀何键部的战争)结束,国民党军队将进入东江,红四军则要退出东江,特委领导的信心就动摇,“东江斗争陡呈低沉之势”。

第二部分讲红四军进攻梅县的情况。也因为对政治形势不明了,所以他们感觉行动困难。

第三部分,是作者对东江形势的分析和如何处置的决心。他说,他先向东江特委成员作了政治形势的报告。两粤(粤军陈济棠部和张发奎部)在结束对外战争后,他们内部即将进行争斗。基于这种分析,确定东江地区的斗争部署是:红四军留在东江西北部地区游击;东江红军的3个团,则在各地以武装抗租、武装保护收割庄稼为中心,进行秋收斗争,以求得普遍地发动群众。他说:“东江目前的唯一中心工作,便是坚决地实行秋收斗争。只有在这秋收斗争中,才可以把东江群众发动起来,东江才是真正的斗争区域,东江的斗争才能与红军的势力汇合起来。”军事行动上,红四军与东江红军积极配合,共同打击敌人。

实践证明,聂荣臻对形势的分析(省委也是这种看法),和对军事行动方面作出的部署是正确的。11月3日,陈济棠就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堵截张发奎部的办法。11月8日,“张发奎部到达广西灵川,是日蔡廷锴由梧州赴蒙山督师迎击。”《中华民国史料大事记》语)

第四部分是对东委本身组织情况的分析和处理的建议。

聂荣臻当时还不到30周岁,能够在独立的环境中,短期内对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军事行动上作出周密的部署,又能够紧紧抓住发动农民这个中心环节,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

这份报报告层次分明,分析透彻,观点明确,在写作上也是很成功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元帅风采录》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4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