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评论研究

首页 > 评论研究> 聂荣臻军事思想初探

《元帅风采录》

发布时间:2017-09-03 13:0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聂荣臻的军事理论与实践

魏 巍 周均伦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聂荣臻对当代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性认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聂荣臻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树立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思想。大革命时期,从“中山舰”事件中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与周恩来等主张反击,以维护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中的地位。基于军事上“不主动出击,就不能推进国民革命”的认识,坚决拥护并投身于北伐战争。“四 一二”政变后,他是较早懂得中国共产党必须直接掌握武装的共产党人之一,坚信斯大林关于“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的论断。从亲身经历的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教训中,初步明确了革命武装斗争要取得胜利,必须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1932年初到中央苏区担任中国工农红军高级领导职务后,直接受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影响,对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和作战指导原则,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抗日战争时期,从晋察冀边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中共中央的有关战略方针,在山区和平原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等方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战场的作战指挥中,丰富和发展了我军大兵团作战的理论。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决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对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创见。根据聂荣臻的有关著述、文电和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实践,其军事思想可概述如下。

一、依靠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建设革命军队的思想理论。

他一贯认为精神因素对革命军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1925年在《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一文中指出:革命军队所以能够战胜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反动军队,就是因为他们懂得“战争是为劳动者的利益”。因此,我军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干部战士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这是人民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基础。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军队的基层政治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依靠和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堡垒作用与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政治上到生活上关心、团结广大指战员。主张加强政治委员制度,“没有政治委员就没有红军”。提出要经常开展政治教育、文化教育、革命竞赛、文娱体育等活动,以培养和发扬部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历来认为选择和培养好各级政工干部,是保证政治思想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对起义、投诚或收编的旧军队、旧武装,尤其要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夺取全国政权后,主张不失时机地迅速加强人民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为此,在组建军兵种领导机关,完善总部机构,筹建各类军事院校,统一全军编制和编写各种条令、条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认为我军的各项工作中,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仍然是“头”,其它工作是“躯干”。“头”的问题解决好了,“躯干”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二、建立并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理论。

他认为在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只有深入农村,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站稳脚跟,不断发展,战胜强敌。南昌起义失败后不久,他向中央军委写信建议,由朱 德率领起义军第25师,“闯进湖南去,与湘农民会合”,以图发展。1928年在香港总结广州起义的教训时认为,本应在发动起义后随即将起义武装拉到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次年巡视广东东江地区党的工作时指出,应以“秋收斗争”发动农民群众,使农民运动与红军汇合,造成广大的农村游击战争区域,并以此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聂荣臻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在实践中有了系统的发展。其主要论点是:

1.要开展大规模的敌后游击战争,必须有巩固的农村根据地作依托,行军作战要以它为依靠,兵员、给养要以它为来源。为此,关键在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地形与群众相比,后者是更为重要的条件。有了群众的支持,就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不仅山地,平原也可以开展游击战争。否则,徒有良好的地形也不能生存。

2.必须依靠正确的政策去发动群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通过分配土地来发动群众的,抗日战争时期则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政策,保证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与民主权利,才能充分发动群众;同时兼顾各阶级、各阶层的利益,以利于共同抗日。经济政策和锄奸政策是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足以影响根据地的成败,万万不可发生偏差。

3.发展、巩固根据地的中心问题是壮大革命武装。“八路军是边区的创造者,无八路军则无边区”。“不断壮大与巩固以主力部队、地方游击队、群众武装相配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以造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边区子弟兵“的口号可以使军政民的血肉关系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

4.必须建立各级新型的人民民主政权,作为动员和组织各阶层群众共同抗日的坚强杠杆。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是巩固和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最有效措施。

5.根据地要在发展中求巩固,在巩固中求发展,其运动应当是波浪式的。巩固与发展农村根据地,困难时要着重反对保守主义,顺利时着重反对冒险主义。根据地的山岳区与平原区要互相支持,以山地为依托,以平原为粮仓。

6.根据地的对敌斗争,是以军事斗争为中心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斗争。因此,根据地的建设也必须包括上述各个方面,避免单纯军事观点,如此才能挫败日军的“总力战”。建立有效的通信和情报工作,也是坚持根据地斗争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7.必须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与根据地人民群众时刻保持紧密联系,使各级党组织成为领导根据地斗争的坚强核心。

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论。

1.正确处理“点、线、面”的辩证关系,着重控制“面”。日本侵华军最大的弱点是占地广而兵力不足,只能采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几何学运动”的战略方针。针对这种状况,着重组织小分队、游击队、武工队等,向敌后反复袭扰,以游击战不断疲惫敌人,把敌人从占领的“面”压回据点去。同时,在敌人占领的“面”之中,要千方百计发动和依靠群众,建立小块的游击区或根据地,尽量扩大敌我犬牙交错的态势,以缩小敌人对“面”的占领。一有机会,根据地军民还要用各种方式开展交通破袭战,以斩断敌人的“线”,孤立敌人的“点”,迫使日军只能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被动挣扎。

2.对孤军深入根据地的敌人,则集结主力,在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配合下,利用有利地形,以运动战、伏击战歼灭之。为此,花大力量整训团一级的作战部队,使之不仅能打游击战,还能在有利条件下打运动战、歼灭战。运用这一思想,于1939年组织晋察冀军区与第120师部队配合,接连取得了陈庄、大龙华、雁宿崖、黄土岭等歼灭战的重大胜利。此后,加上各军分区组建了大批地方武装的主力——地区队,迫使敌人一般不敢以一个大队以下的兵力深入边区“扫荡”了。

3.反“围攻”、反“扫荡”作战指挥的原则是:反“围攻”、反“扫荡”以前,必须作充分准备,准确地分析判断敌情,划分部队活动区域,制定行动预案。否则,难以粉碎敌人大规模的“围攻”、“"扫荡”。在行动过程中,对分路“围攻”、“扫荡”的敌人,一般先用小部队、游击队和民兵不断袭扰,同时组织适当兵力打击其运输供应线,疲惫消耗敌人;主力则隐蔽集结于机动位置,选择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一股或一部。在敌兵力占较大优势、我军不可能阻止其前进时,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与敌周旋,主力适时转至外线机动,免遭大的损失。对深入据守边区腹地的敌人,要连续猛烈袭扰,破袭其补给线,配合彻底的“坚壁清野”,以围困的办法通退敌人;待敌疲惫已极被迫撤退时,抓住撤退途中的有利战机,择其薄弱的一路或后尾梯队,突然包围歼灭之。敌“围攻”、“扫荡”的兵力过于强大时 (如1941年秋季日军集中7万兵力对北岳、平西区实行“扫荡”),我主力一开始就适当分散,相机转至外线,实行“走就是防御”的方针,在外线寻机打击敌后方交通线及运输补给部队。在反“围攻”、反“扫荡”战斗中,还应充分利用群众支持、地形熟悉、大多在山地活动等有利条件,广泛组织夜袭战、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多种手段杀伤敌人。

4.以“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方针,粉碎敌人的堡垒推进战略。抗日战争中期,针对日军实行以堡垒推进为核心、逐步缩小对我根据地包围圈的“囚笼”政策,其堡垒高度密集,企图困死我军的严重局面,作出了“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战略决策。一面组织群众千方百计平毁堡垒及封锁沟、墙;一面令主力部队“必须以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正规军,以连营为单位,分散到各县去活动,到敌后之敌后去活动。”组织大批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开展军事、政治攻势,以打击瓦解伪军、伪政权为主,同时削弱日军斗志。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经过一系列斗争,逐步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地大部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兵团作战思想理论。

1.认为各战略区指挥员的战争全局观念,是我军战胜国民党军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整个解放战争中,始终把贯彻中共中央首先夺取东北地区的战略决策,支援东北战略区作战,作为晋察冀 (华北)战略区的首要任务。战争初期即组织大批部队和干部进军东北;接着又把临近东北的冀热察和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军区;还多次组织钳制性战役,迫使华北敌人无法出关支援。这些都有力地支援了东北的解放战争。认为“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正是由于我军各战略区的紧密配合,才最后战胜了敌人。”

2.在强敌压境,无法固守时,应重在保存有生力量和争取主动,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如1946年毅然放弃张家口,从而使晋察冀野战军取得了战争主动权。

3.集中优势兵力,击敌薄弱环节。早在红军时期即认为相对弱小的红军与强敌作战,必须贯彻上述原则;在解放战争大兵团作战的条件下,更应集中优势兵力,进击敌人守备薄弱的点线。1947年春依此思想指挥的正太战役取得大捷,被毛泽东称为是“先打弱的,后打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各打各的)政策,亦即完全主动的作战政策。”

4.大踏步进退,以运动战歼敌。红军时期即主张诱敌深入,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解放战争中则进一步阐述了运动战的实质:“军事上就是要动,用动造成变化,再从变化中找机会消灭敌人。”

5.要善于掌握成熟的时机打攻坚战。依此思想,于清风店战役后乘胜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石家庄,创造了由运动战适时转入城市攻坚战的范例。

6.战略决战阶段,我方在拥有绝对优势兵力,对敌人完成四面包围,使其进退失据的条件下,应实行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两手并举的方针,力求和平解放敌占中心城市。遵照中共中央的决策,在参与和平解放北平的进程中,他的这一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关于发展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的思想理论。

1.中国是个大国,迫切需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为此必须艰苦奋斗,不失时机地加强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减少兵员数目,省出钱来建设海军、空军和特种兵。主张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加强,要逐步掌握火箭、原子能、无线电电子学等最新技术,用以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人民解放军。

2.国防现代化的需要,必定会带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部门的发展,使国民经济中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国防新技术成果,又可用以提高民用新技术水平。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在制定国家长远科学规划时,必须制定相应的武器装备发展规划。既要有雄心壮志,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又要立足国内现实条件,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贯彻我军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确定正确的目标,是我军武器装备研制迅速发展的前提。基本目标应为:研制少量的导弹、核武器,建立必要的自卫手段,以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核讹诈;同时使常规武器配起套来,不断加强陆、海、空军的现代化装备。两者不可偏废。

4.目标确定以后,首要的任务是组建机构和组织队伍。根据中国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的特点,先把各研究部门、工业部门、高等院校的有关科研力量组织起来,积极承担国防科研任务。再根据需要与可能,陆续组建若干武器装备的专业研究机构,相对集中各专业的研究力量,形成“拳头”。与此同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科研领导体制,实施统一领导,统筹协调,提高效率。还要及时建立各种武器试验基地,以及情报资料、计量标准、仪器仪表、化学试剂等科研辅助机构,以确保武器装备的研制进程。在组织队伍方面,要充分发挥老年和中年科学家的作用,以老带新,同时着重办好国防高等技术院校,培养人才,使国防科技队伍尽快扩大。指出“培养出大量的又红又专的优秀科学技术干部,是我国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的一个根本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对科技人员要从各方面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政治上信任,生活上关心,工作上学以致用,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必须贯彻“以自力更生为主,利用国外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科学技术上的自力更生,绝不是闭关自守。要千方百计把国外对我们有用的成果拿过来,结合我国国防建设实际,在研究设计工作中应用,“避免不必要地从头研究国外早已解决的问题,少走弯路”。对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务必加以消化,否则摆脱不了依赖局面。武器装备方面的关键课题,尤其是尖端技术,必须自力更生,才能突破。整套的先进技术或装备绝不能依赖引进。

6.军工产品必须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这是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能否过关的关键。一件复杂的武器装备,每道工序都必须认真加工检验。批量生产的“七道关口”,即“研究、设计、材料、工艺、试验、试制和组织生产”,每道关口都要以严格的纪律,狠抓工艺规程和文明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7.研制以导弹、核武器为代表的尖端武器,技术上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精密程度要求高等特点。因此,要集中力量,采取以下方针“攻关”:(1)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科研与生产,以科研为主,尖端与常规,以尖端为主;尖端方面,先抓导弹,再抓核武器,没有导弹,核武器难起作用。导弹方面,以自行设计的中远程地对地导弹为主。各种导弹的原理基本差不多,地对地导弹上去了,其它就容易突破。在确保“两弹”及其配套设备的前提下,再按作战飞机、舰艇、陆军大型装备的顺序安排科研任务。(2)坚持猛攻技术难关。“要狠抓尖端的‘开门七件事’,即新型材料、电子元件、仪器仪表、精密机械、特殊设备、测试技术、计量基准。”这是尖端攻关取得成效的前提。(3)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全国大协作。把国防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组成为科研攻关的五个“方面军”。从理论研究到工业基本技术,五个“方面军”都要大力协同。这是我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

8.努力做好科研服务工作。领导就是服务。为使科技人员集中精力做好研究工作,科研单位的各级领导、政治和行政干部,都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真正成为他们的“勤务员”。

综上所述,聂荣臻战争时期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特点。它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实践,又在具体实践中丰富或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红军时期,它使红一军团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屡建殊勋,起了一定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它为开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提供了系统、成功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为配合东北作战和夺取华北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它仍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聂荣臻关于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理论,为我国研制成功“两弹”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我国今后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仍有重要指导价值。


上一篇:《老一辈革命家青少年时期作品赏析》
下一篇:《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精要》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1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