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评论研究

首页 > 评论研究> 聂荣臻兵法

第一章 百战沙场 建军新中国成立的元勋

发布时间:2020-01-21 15:00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聂荣臻的军事生涯长达70年之久。在这半个多世纪戎马倥偬的军事实践中,他浴血疆场,迭经战阵,大智大勇,慎思断行,为我党我军立下了彪炳青史的赫赫战功。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在评价聂荣臻光辉的革命一生时曾指出:“建军新中国成立,荣臻同志都是功臣。”的确,作为名将,他百战沙场,战功卓著:无论是南昌起义,还是攻打漳州、激战乐安、宜黄或伏兵草台冈;无论是率部反“围剿”,还是四渡赤水、血战湘江、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无论是平型关大捷,还是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八路围攻、组织百团大战、击毙日军“名将之花”;无论是华北三战三捷,还是清风店歼敌、解放石家庄、创造北平方式,等等,所有这一切,无不铭刻着聂荣臻的名字、无不记载着他辉煌的战绩。作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聂荣臻殚精竭虑,功不可没:今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能够一改积贫积弱的形象、挺直民族的脊梁,之所以能够扬眉吐气,不再遭受帝国主义和列强的侵略凌辱,这都与我们国防的强大息息相关,这都与聂荣臻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正确领导紧密相联。

回眸聂荣臻戎马生涯,探寻他博大精深的兵法思想,不仅对丰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必将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

一、矢志报国赴欧求索的爱国青年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是不同的。聂荣臻能够从一名普通的学生,成长为革命的将领、开国的元勋,这其中他经历了苦苦的求索和艰辛的抉择。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吴滩镇。

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的酝酿时期,经历数千年之久的封建社会大厦已摇摇欲坠,革命势力正迅猛发展。国家处于政治动荡时期,社会上各种思潮也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聂荣臻就是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迈开人生之路的。

幼年的聂荣臻聪明好学。8岁时他被送到外公家读私塾。1913年进吴滩场插旗寺小学。他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为座右铭自勉,勤奋攻读,191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九如镇立高等小学。秋天,考入江津中学。

中学时代的聂荣臻不但好学上进,而且宽厚待人。当时学校对他的评语是:容仪——衣服朴素;动作——活泼,上课专心;言语——不欺、温和;气质——天性温和;智力——记忆力强;感情——进取;意志——坚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强大的政治冲击波震荡着中国。聂荣臻从《新青年》等杂志上,接触到新的思想,他积极加入了进步学生的行列。

“五·四”运动爆发后,爱国的浪潮席卷中华大地,影响了中国一代激进的青年。一向平静的江津校园,此时再也无法平静了。聂荣臻和同学们一起,游行集会,撒传单,贴标语。并投入到“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坚决抵制日货”的群众斗争行列之中。他带领江津中学的200多名学生,把封存的日货全部搬出,直抵东门江边。站在搭起的高台上,面对上千名的学生和群众,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随后,群情激愤的人们对日货付之一炬,江津的岸边燃起了冲天的大火……。

面对反动势力的疯狂报复,聂荣臻和激进的学生们已无法继续读书了。究竟何去何从?这时,一个大胆的、以后对其人生之路产生重要影响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萌生:去法国勤工俭学,实现实业救国的伟大理想!

1919年11月,聂荣臻离开家乡到了重庆,他约十几名同学一起,顺长江而下,来到上海。12月9日,他们又搭乘法国邮轮“司芬克斯”号,漂洋35个昼夜,到达法国的马赛港。

在踏上异国他乡的最初日子里,聂荣臻参加了三次学生运动。这对他后来实现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次是“二八”运动。1920年以前,勤工俭学生都能从中国驻法公馆领取救济金,这时起码的生活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到1921年,法国经济不景气,许多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国内主管此事的华法教育会又以经济拮据为由,在1921年1月宣布与勤工俭学生断绝经济关系。尽管1700多名学生派出了代表与驻法公馆进行交涉,但北洋政府还是回电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愤怒的学生打着“求生存权”和“求学权”的标语从法国各地汇集到了巴黎。聂荣臻也由胡乃尔赶到了巴黎。2月28日,他随400多名学生涌向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遭到了法国警察的镇压。斗争虽然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却迫使公馆和华法教育会做了一定的让步——答应延长3个月的救济金,并继续为没有工作的学生找工作。聂荣臻与其他勤工俭学生一样,在斗争后获得了69法郎的救济金。

第二次是“拒款运动”。1921年6月,北洋政府以筑路权、采矿权和税收作抵押,向法国政府秘密借款5亿法郎,以购买军火打内战。此事被勤工俭学生们发觉,于是在法国又像春风烈火一样,引发了反对借款的“拒款运动”。聂荣臻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他来往于巴黎、克鲁邹之间,参加游行,进行讲演,并与其他勤工俭学的同学们一起在使馆外进行请愿斗争。历时两个月,学生们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5亿法郎的借款流产了。

第三次是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1921年夏,北洋政府驻法代表以照顾勤工俭学生为名,向法国政府索取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在里昂筹建了里昂中法大学。然而学校建成后,校方却拒绝从勤工俭学生中招生,而从国内招收了一批家境富有的学生。这个消息,激起了勤工俭学生们的强烈不满。蔡和森、赵世炎等人在巴黎组织了“勤工俭学生联合委员会”,从各地学生中抽调125人,组成“先发队”,赶赴里昂并占领了里昂中法大学。聂荣臻担任联络工作,比“先发队”晚到里昂两天。此时,“先发队”的同学已被法国警察当局拘捕,押在芒特吕克炮台的兵营里。聂荣臻几经周折搞到了一张进出兵营的通行证,他巧妙地利用此证先后救出了赵世炎等3人,蔡和森、李立三、陈毅等其余120多名同学被强迫押送回国。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失败了。

参加以上三次斗争,使聂荣臻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面对严酷的现实,他开始更冷静而深刻地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

1921年11月,聂荣臻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进入沙洛瓦劳动大学补习班。第二年,他考入该校化学工程系。在这里,他结识了刘伯坚等进步同学,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聂荣臻的世界观开始发生了转变。他渐渐地认识到,出国勤工俭学时所抱的那种“实业救国”的愿望,是非常不现实的,不在中国国内打倒军阀腐败统治,要想发展民族工业,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就无从谈起。只有走俄国人的路,用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才能从根本上解放中国落后的问题。

1922年6月,他在一封家书中写道:“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救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亭安乐也。此男之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参见《聂荣臻传》第19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聂荣臻忧国忧民,矢志报国的情怀和志向,同时也表明,他已由一位“实业救国”论者,转变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革命论者。从此聂荣臻开始了对革命的不懈追求。

1922年8月,聂荣臻经刘伯坚、熊味耕介绍,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2月,他参加了“少共”在巴黎召开的临时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少共”旅比利时支部委员。同年春,经赵世炎、刘伯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7月,聂荣臻回到巴黎,担任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团的训练部副主任。他与周恩来、李富春、邓小平等人一起,在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对团员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坚决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

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后,聂荣臻被选为国民党驻巴黎通讯处处长。

1924年9月,聂荣臻奉党组织指示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学习了《十月革命史》、《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更多地接触和了解了革命的学说和共产主义思想,在他思想深处进一步坚定了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追求。

1925年2月,共产国际提出:中国共产党要重视武装斗争,培养军事干部。经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决定,选调聂荣臻到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军事,并担任了中国班党支部书记。五个月的军事学习和训练,时间虽然不算长,但却使他成为了党内最早掌握军事斗争知识的骨干之一,并且为他日后的戎马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归国从戎从黄埔教官到红一军团政委

“五·卅”运动以后,中国国内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共产国际根据中国迫切需要军事干部的情况,决定红军学校中国学生全部结业回国。同年9月3日,经过漫长的旅行,聂荣臻终于秘密地回到了党中央住地——上海。

在与陈独秀一番长谈之后,聂荣臻被派往广州工作。

任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部长的周恩来在广州热情地接待了聂荣臻。随后,聂荣臻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

聂荣臻在政治部主管党的工作,是黄埔军校党团领导小组的成员。为了很好地开展党的宣传工作,扩大党的影响,他不仅负责安排军校政治教育,自己编写教材,亲自参加讲课,而且还担任了《革命军》、《黄埔潮》、《黄埔丛刊》等刊物的政治编辑主任。他利用这一有利的阵地,宣传党的主张和进步的革命思想。

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以后,250多名共产党员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第1军和黄埔军校,有39人经不起考验而退出了共产党。周恩来被免去了第1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职务,聂荣臻也被免去了黄埔军校的职务。

离开黄埔军校后,聂荣臻来到了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工作。在这里,他积极地投身于北伐战争之中。在轰轰烈烈的北伐战场上,聂荣臻以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的身份,及时向带兵的共产党员传达中央和军委的指示,及时沟通军队和各地中共组织的联系。由于他的出色工作,保证了党的指示在军队中的贯彻执行,积极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开展。当北伐军攻占武昌后,他被任命为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武汉开会作出了在南昌举行起义的初步决定。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聂荣臻的主要任务是:到马回岭把第4军的第25师拉到南昌,参加起义。

聂荣臻所担负的动员第25师起义的任务是异常艰巨的。为此,他做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8月1日,聂荣臻终于率第25师的两个团又一个连,计3000人,由九江经德安向南昌开进。8月2日,这支部队汇入了南昌起义队伍的行列,并被编为起义军第11军的第25师。南昌起义后,聂荣臻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他与军长叶挺一起率部南下。潮汕失败后,他与叶挺、杨石魂一起护送重病中的周恩来转赴香港。

1927年12月,聂荣臻与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人一起领导了有2万多人参加的广州起义。起义过程中,聂荣臻与叶挺一起,不仅身临前线英勇指挥作战,同时他们还审时度势,根据战场敌我态势的发展变化,及时作出了撤出广州的决定。由于这一决定及时果断,因而避免了起义部队的更大伤亡,保存了部分革命武装力量。

1928年到1931年期间,聂荣臻相继担任了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并在中央特科和中央军委工作,1931年1月任中央军委参谋长。他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坚持艰险的秘密斗争。

1931年底,聂荣臻进入中央苏区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原总政治部副主任。1932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重新组建红1军团。随即,中央军委任命林彪为军团长,聂荣臻为政治委员。从此,他与林彪一起领导这支部队南征北战长达5年半之久,使红1军团屡建战功,赢得诸多殊荣,并成为中央红军的主力之一。

聂荣臻到红1军团后,他与林彪一起参与指挥了漳州战役和乐安、宜黄等战役。由于指挥作战的机智灵活,由于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这些战役都获得了全面的胜利。

在战争中学习、在战争中提高,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对我军高级指挥员提出的要求。经过几次大战役的磨炼,聂荣臻军事指挥艺术也随之日臻成熟起来。继乐安、宜黄战役之后,聂荣臻与林彪一起,指挥红一军团又相继进行了浒湾战斗、黄陂战役和草台岗战斗等。在每次作战的最关键的时刻,聂荣臻总能保持猝然临之而不惊的将帅风度。他一方面沉着、镇定,灵活应变;另一方面,刚强勇敢,亲临一线指挥。对此《聂荣臻传》一书在记述聂荣臻指挥浒湾战斗情形时指出:“这是聂荣臻到苏区经历的头一个形势比较危险的战斗。他身先士卒,用英勇的行动为部队做出了榜样。指战员们看到,那个穿着皮夹克到职的政治委员,在硝烟弥漫、弹片横飞的战场上,完全是一个沉着无畏的勇士。”(见《聂荣臻传》第86页)也正是由于聂荣臻具备了这种文武兼备的军政素养,因而在作战中才显现出大智大勇的风度。经黄陂战役、草台岗战斗之后,对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的国民党部队受到了重创,不得不开始退却。这样,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结束。

长征关系着中国工农红军生死存亡的命运。在长征的过程中,聂荣臻坚强的党性,过硬的政治素养以及非凡的军事指挥才干,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体现。从党性原则出发,他坚决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抢占九峰山,掩护中央纵队的命令,并在此问题上与林彪进行了坚决不妥协的斗争,从而保证了中央纵队安全地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从中国革命历史命运着眼,在遵义会议上,聂荣臻对党内“左”倾错误思潮进行了严厉地批判,他旗帜鲜明地拥护毛泽东的领导,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从维护红军团结统一的大局出发,他对张国焘分裂主义行为进行了坚决、有力的抵制,从而为红军避免灾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血战湘江、四渡赤水、二占遵义、通过凉山、强渡大渡河,以及翻越雪山、跋涉草地、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等等,这每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都记下了红1军团的名字,都记下了聂荣臻的名字。

长征结束后,为粉碎敌人对陕北的“围剿”,毛泽东精心部署了直罗镇战役,聂荣臻与红1军团参加了这场歼灭战。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进攻陕北的部署,它为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中国的西北部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瓦窑堡会议后,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为打开抗日通路和打击暗中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的阎锡山军阀势力,聂荣臻率师挥戈,东征山西。严整的军容、高昂的士气,红1军团强渡黄河成功,并乘胜占领了三交镇、留誉镇。随后,聂荣臻与林彪左右分兵,南北包抄,击溃阎部独立第2旅旅部和第3团,歼灭第4团,获东征以来的首战大捷……。

东征取得巨大胜利后,为争取主动,摆脱敌人围困,中央军委又适时地动员部署了西征。在西征作战中,聂荣臻率部直抵曲子镇。随即一场鏖战,消灭了马鸿逵骑兵旅,活捉了该旅长冶成章。旌旗西指,红1军团乘胜兵逼庆阳。这样,西征作战先后击溃了马鸿逵、马鸿宾等部,解放了环县、予旺、定边、盐池等县城,以及东西一千余里,南北数百里的广大地区。西征,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当地人民的抗日运动。

1936年11月,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聂荣臻所部参加了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聂荣臻率红1军团与红15军团密切配合,一举全歼敌78师232旅全部及二三四旅两个团。经此一战,敌人遭到沉重打击,主力随即西撤,敌人的整个进攻被我粉碎。山城堡战役是长征的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这一战役对国内和平和抗日战争的实现,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敌后抗日五台山上的“新鲁智深”

1938年6月,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由延安去晋察冀工作。毛泽东在为白求恩送行时对他说道:“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接着毛泽东又风趣地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参见《聂荣臻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五台山是聂荣臻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最初的大本营。

抗日战争初期,聂荣臻以五台山为依托,发动群众、 壮大武装、建立政权,进而开创了敌后第一个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可以说,晋察冀敌后抗日的历史,构成了聂荣臻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个篇章,他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兵法艺术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展现。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商定合作抗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开会,研究出师抗战事宜,决定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聂荣臻所在的1军团和15军团合并,组成115师,由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党内为政治委员)。

当时华北战场的局势是十分严峻的。日寇来势凶猛,在华北由7个师团逐渐增加到12个半师团,约30万兵力。日寇以“速战速决”的战略,妄想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党军队在华北战场上虽有七八十万兵力,但却是畏敌如虎,兵溃百里。正如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所说的,国民党军队的溃兵“展开长途竞逃的奇观”——当兵的用步枪挑着抢来的包裹,鸡鸭,当官地坐着轿子,赶着驮有箱笼的牲口,争先恐后,慌不择路地溃逃。这样,日寇如入无人之境,华北人民正面临着空前的灾难。

然而,正当华北战场万分危急的时刻,八路军来了!正当“亡国论”的论调甚嚣尘上之时,聂荣臻和林彪率领的115师却在平型关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平型关一战,一举歼灭了以武士道精神著称的板垣师团21旅团。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的首战,也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这一仗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前方总部和115师转移到了五台山。在这里,根据毛泽东关于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思想,聂荣臻奉命率115师独立团、骑兵营、总部特务团一部、各地工作团约3000名武装,留守在五台山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荣臻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从此,在晋察冀这个广阔的舞台上,聂荣臻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敌后抗战的活剧。

粉碎日军对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围攻”,是聂荣臻出师边区的首战大捷。晋察冀军区成立后,贯彻毛泽东关于积极主动作战的精神,我八路军主力部队、游击队以及各种抗日武装,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到处袭扰敌人、打击敌人,使日军越来越感到来自侧后的威胁。因此,1937年11月开始,日军就以2万之众的兵力,沿平绥、平汉、正太、同蒲4条铁路干线分8路围攻刚刚成立的晋察冀军区。面对猖獗进犯的敌人,聂荣臻从容指挥镇定自若。他抓住日军地形生疏,有不少伪军参战,不敢贸然深入我腹地的弱点,把有基础有经验的部队部署在机动位置上,相机打击敌人,更多的则是以大量重新组建的游击武装对敌人进行伏击、侧击、夜袭,使趾高气扬的“大日本皇军”疲惫至极,狼狈不堪。经1个月的苦战,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八路围攻”,使敌人被迫放弃晋察冀根据地边缘地带的几座县城,惨败回巢。边区反“围攻”的首战大捷,有力地巩固了边区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的抗日信心。

三次出击平汉铁路是聂荣臻主动作战思想的生动写照。在建立了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之后,聂荣臻不仅注重防范敌人,同时他更加注重主动出击敌人、打击敌人。1938年2月至7月,聂荣臻率部队大同至蒲州、北平至归绥(今呼和浩特)、正定至太原铁路沿线之敌,展开破袭作战。先后于2月9日、4月28日至5月14日、7月6日至8日,以军区直属骑兵营及第1、第3军分区、冀中部队各一部,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对北平至石家庄铁路及沿线城镇进行了三次重点破袭作战,歼敌1200余人,伪军投诚1600余人,袭入新乐、定县、望都等10余座城镇,攻克焚毁10余座车站,破坏铁路多处,击毁日军军用列车、铁甲列车3列。平汉路的三次破袭战,强烈地震慑了敌人,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

率部击毙日军“名将之花”,是聂荣臻敌后抗日、名扬中外的佳作。在烽火连天的晋察冀抗日战场上,聂荣臻成功地指挥了许许多多的战役战斗。继反日军“八路围攻”、开展三次破袭平汉铁路之后,他又成功地组织边区军民粉碎了日寇对五台山区的25路围攻,粉碎了日伪军1939年对北岳山区的冬季大“扫荡”。取得了上下细腰涧与大龙华两次战斗的巨大胜利。在此基础上他所指挥的雁宿崖和黄土岭战役则在抗战史上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特别是黄土岭一战,不仅歼敌900余人,而且还当场击毙了日军“名将之花”、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击毙日军中将级高级指挥官,这在华北战场上是第一次,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也是第一次。这一事件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消息传到日本国内后,更是一片懊丧。《朝日新闻》调子低沉地说:“中将级指挥官阵亡,皇军成立以来,未曾有过。”而当中国军民得知这一消息后,无不欢欣鼓舞,毛泽东同志迅速打来电报,并要“总部向各方公布、广为宣传”。

指挥晋察冀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是聂荣臻军事指挥艺术的高度升华。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我军对敌斗争的规模及其激烈程度也不断扩大。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发起百团大战,并命令聂荣臻指挥晋察冀军区39个团参加战役。随即,聂荣臻率领约11个团的兵力,破击石家庄至平定段正太铁路,一度攻击了娘子关、井陉矿区。另外,他部署其他28个团对平汉、北宁、津浦、沧石、平古等铁路、公路进行了广泛破袭,并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次大规模的指挥作战中,他沉稳持重、机断灵活,他率领的晋察冀部队共作战535次,攻克日军据点61处,歼敌1.25万余人,俘虏日军120人、伪军近1100人,摧毁铁路80多公里,破坏公路2900多公里,铁路桥22座,给了华北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被人们广为流传的聂荣臻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也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它是聂荣臻瓦解敌军以政治优势配合军事打击的成功之作。

指挥北岳、平西及冀中的反“扫荡”,是聂荣臻大智大勇的集中展现。1941年秋,号称“日本军阀三杰之一”的冈村宁次刚刚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就部署6个师团和5个混成旅团,共7万多人,对北岳、平西地区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聂荣臻实行“走,就是防御”的作战原则,命边区各主力部队相继转移到外线,而他自己则带领军区机关由娘子神朝西南方向转移。转移过程中,针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聂荣臻镇定自若、机智灵活,制造假象,摆脱险境,经过三进三出常家渠,终于化险为夷。到1941年10月,反扫荡结束,共歼敌4700多人。在以后的岁月里,聂荣臻又以其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领导边区军民进行艰苦奋斗,粉碎了包括冀中“五·一大扫荡”在内的日军的无数次“扫荡”。即便在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聂荣臻也仍然不忘与敌人斗志斗法。他采取“向敌后之敌后挺进”的斗争方针,将主力部队分散活动,配合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组建多支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把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打击和瓦解了敌人,使边区军民战胜了困难,渡过了难关,赢得了对敌斗争的胜利。在敌后抗日的斗争中,聂荣臻领导晋察冀军民先后粉碎了敌人1万兵力以上的大规模“围攻”、“扫荡”达10次,挫败敌人“治安强化运动”5次,共歼日伪军19万人。因此聂荣臻的名字已深深地印在了晋察冀边区人民的心中,印在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上。

四、华北倒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名将

解放战争时期,聂荣臻继续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书记(1948年任华北军区司令员)。此时由于作战对象发生了变化,我党对敌斗争的战略战术已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转入运动战。这样,在晋察冀乃至整个华北战场上,聂荣臻与国民党摆开了千里决战的战场。他擘画军事,驾驭战争,指挥大兵团于宽大机动中主动歼敌。他忽而挥师大踏步地前进,忽而率部大踏步地后退。他把运动战、攻坚战等多种作战形式灵活运用,将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互配合,不仅有力地钳制了华北之敌,配合了东北战场上的作战,而且还沉重地打击了蒋介石的主力傅作义集团,为此他成为叱咤华北的名将。

正太战役、青沧战役和保北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华北战场上有名的“三战三捷”。在这里聂荣臻充分展示了他军事上的雄才大略。在正太战役中,他以战区指挥官独有的气魄,组织三个纵队数万人的兵力,以排山倒海之势,攻正定、打太原,大军直逼阳泉。在敌人使出“围魏救赵”的计策时,他仍不为敌人所动,义无反顾地达成作战目标。在正太战役取得歼敌3.5万余人的巨大战果的基础上,他继续发起青沧战役、保北战役,并一举解放了青县、沧县、永清3座县城和徐水、固城等多个据点。

清风店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著名最成功的运动战之一。在这里,聂荣臻调动敌人、集中兵力、活化走与打的关系等多种兵法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特别是当我军在徐水与敌打成对峙,石家庄之敌孤军增援时,聂荣臻及时把握战机,断然改变围歼徐水之敌的计划。他适时地提出了清风店歼敌的作战方案,并作出了佯攻徐水,主力打援的部署……。此役不仅是拼力拼武的硬对抗,更是斗志斗法的软角逐。由于聂荣臻棋高一招,计胜一筹,因而终以歼敌第3军主力战绩而大获全胜。

石家庄战役是我军攻坚战的成功范例。在指挥大兵团作战中,聂荣臻善于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适时地对石家庄开展攻坚战。此役正如朱德在嘉奖令中指出的那样:仅经一周作战,解放石门(今石家庄),歼灭守敌,这是很大的胜利,也是夺取大城市的创例……。

1948年2月到7月,聂荣臻接连指挥部队进行了察南绥东战役、热西、冀东战役、晋中战役、保北战役,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这几个战役共歼敌14.6万人,其中由徐向前在第一线指挥的晋中战役,共歼敌10万人,取得重大胜利。经这几次战役,在北面已经把国民党军压缩到平绥路沿线,使张家口、大同失去了屏障。在西南面,解放了太原以南的晋申广大地区,兵临太原城下。

194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聂荣臻与林彪、罗荣桓组成平津战役前线总前委,统一指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作战,并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的重大胜利。在此期间,他深刻领会毛泽东的战略意图,适时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建议,并参与领导了同傅作义的和平谈判,从而创造了和平解放大城市的范例——北平方式。

1949年10月1日,在这个标志新中国诞生的日子里,聂荣臻担任了开国大典的阅兵总指挥。他指挥步兵、骑兵、坦克兵、炮兵以及空军、海军、民兵队伍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盛况空前的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国的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五、呕心沥血共和国的一颗帅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果说聂荣臻将自己的前半生全部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并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的话,那么作为共和国的最后一颗帅星,他则将自己后半生的全部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

1949年2月3日,聂荣臻以华北军区司令员的身份,兼任平津卫戍区司令员。此后他身上的担子不断加重,直到身兼六职——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三书记、华北军区司令员、平津卫戍司令、北平市长、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用聂荣臻自己的话说,从1949年进入北平以后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是他一生中最为繁忙的时期。

这期间他抓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迅速改编傅作义的20万起义部队。对此,他严格执行了党中央的意图和我军对待起义部队官兵的各项政策。起义部队该与我军合编的迅速合编,该解散的尽快解散,该学习的妥善安排学习。改编工作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圆满完成。对此党中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抓的第二件工作是在华北地区广泛开展剿灭土匪的斗争。解放战争过程中,聂荣臻积极组织开展剿匪运动,并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剿匪方针。经过华北军民1年的努力,各地共剿灭土匪2.9万多人,匪患基本肃清。华北地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为新中国定都北平提供了可靠的社会安全保障条件。

他抓的第三件工作是协助中央军委领导人,部署人民解放军向西南、西北、华东、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岛屿进军的问题。1949年3月至12月,第一野战军向西北进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30万人,解放了西北全境。8月至10月,第三野战军进行了福州、漳厦战役,歼国民党军8万人,华东沿海大陆全部解放。9月、10月,人民解放军在湖南衡阳地区进行了衡宝战役,歼灭白祟禧主力一部。10月,进行了广东战役,歼灭余汉谋部主力。11月、12月,解放了贵阳、重庆,进行了成都、广西战役,歼灭宋希濂、胡宗南部和白崇禧部主力。这几个战役,使国民党90多万人几乎全部被歼,只有很少部分逃到海南岛和越南。到1950年3月,在滇南和西昌战役后,除西藏地区以外,中国大陆已全部解放。5月,第三、第四野战军先后解放万出群岛、舟山群岛和海南岛。

他抓的第四件工作是开展各军、兵种及院校建设,同时开展部队的精减整编。1950年3月,聂荣臻就军事机关及学校建设等问题给毛泽东写了报告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批准。这样,在他的领导组织下,先后成立了空军、海军、炮兵、装甲兵、防空军、公安军、工程兵、铁道兵等领导机构及一系列军事院校。以“小米加步枪”著称的解放军在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50年5月起,根据中央和军委意图,聂荣臻主持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精减整编工作,解放军由550万人精减到400万人。后来在1952年,他又组织了抽调40万解放军转业到工农业建设战线方面去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他抓的第五件工作是参与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的部署、训练、运输、供应、补兵、轮换等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作为代总参谋长的聂荣臻,一面组织志愿军的出国部署,一面亲自抓物资、装备、武器、弹药等后勤保障工作。尽管朝鲜战场上物资消耗极大(1953年夏季攻势中,一次20多分钟的火力急袭,就用了弹药1900多吨),但由于聂荣臻的科学组织领导,有力地保障了战争的顺利进行。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向朝鲜境内运送了多达9600多个品种的260多万吨物资。美军虽然占有绝对的海空军优势和火力优势,但始终未能切断志愿军的钢铁运输线、瘫痪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因此,在抗美援朝的胜利成果中,也凝聚了聂荣臻的一份心血。

从50年代中期开始,聂荣臻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开始转向了军工生产和国防科技方面。

1954年聂荣臻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武器装备工作。1955年7月,被中共中央指定为领导原子能事业的三人小组成员。1956年4月,任国务院航空工业委员会主任,领导发展火箭和航空事业。同年1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科学技术工作。1958年,兼任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主管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在领导国防科技事业中,聂荣臻以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和将帅独有的战略头脑,为国防事业的发展描绘蓝图、制定规划、领导实施。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国防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此他被世界舆论誉为“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之父”。

——从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他曾签发了“关于12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它成为我国第1个国防科技长远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在利用民用科技成果的基础上,要开展地对空、空对空等多种防御性导弹和火箭的研究;原子能作为军用动力堆的研究;电子学方面进行提高雷达探测距离的研究;武器装备自动化和通讯装备小型化等的研究;喷气飞机提高速度、续航力、高度和其他性能的研究;潜艇、快艇等各型舰艇提高速度、续航力和装备系统自动控制等的研究;装甲坦克、火炮等进行减轻重量,改善越野性能和自行火炮的研究;军事医学科学方面进行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的研究等等。

为了加快中国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发展的速度,他主张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尽量争取外国的援助,以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少走弯路。为此1957年9月7日,他亲率代表团飞抵苏联,经35天的会谈,正式地签订了苏联政府在原子武器、导弹、火箭武器和作战飞机的研制、提供样品、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援助中国的协定。

——在主持“两弹”攻关的过程中,他做出了科学正确的战略性部署:一是,各科研部门要“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二是要抓紧“开门七件事”,即新型材料、仪器仪表、电子元件、精密机械、特殊设备、测试技术、计量基准。力争使这七个方面能保证“两弹”攻关进程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培养科技干部,一定要把这看作是国防科研的战略任务。四是,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科技政策。五是,组织全国大协作,把国防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机构,组织成五个方面军,协同攻关。六是,要攻关,就要从上到下做到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又要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冷热结合,工作力求踏实。七是,科研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工作人员,都要真正成为科技人员的“勤务员”和知心朋友,全心全意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这些带有战略性的方针、政策,高瞻远瞩,符合实际,促进了“两弹”攻关的顺利进行。

1992年5月14日,共和国最后一颗帅星陨落了。

元帅的呕心沥血,换来的是共和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振兴、腾飞和发展。如今,共和国的鲲鹏正昂首展翅,冲向广阔无垠的万里蓝天。


上一篇:封面 插图 目录 前言 扉页 封底
下一篇:第二章 固本为先 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6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