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评论研究

首页 > 评论研究> 聂荣臻元帅在我心中

我帮助编写《山高水长》一书的过程

发布时间:2017-09-05 15:0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周均伦

   

    上世纪90年代,辽宁人民出版社计划出一套回忆《我的父亲》系列丛书,动员高干子女写作,以彰显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辽宁人民出版社也向聂力同志(以下简称聂主任)约稿。

    我最初得到信息是l998年11月1 3日,聂主任告知辽宁出版社约稿的事,说她正在考虑中。16日,她告诉我倾向写,是否请王红云同志(以下简称红云)动笔,我予以协助。我当即表示同意,随后告知红云作准备。当时暂定的书名《我的父亲聂荣臻》。到1999年6月,这项任务初步确定下来,我鼓励红云帮助聂主任把书写好,同时告诉她,我不能参与写,可以尽力协助,因为当时正紧张筹备纪念聂帅诞辰l00周年的活动,大量的具体工作都由我在协调。并告诉她,必要时可以请她爱人郑健同志协助。老郑是北京军区《华北民兵》杂志社的社长,文字功夫很好。红云提出,她是在职干部,接受写作任务,要经过北京军区领导批准。为此,l0月23日我给北京军区政治部吕主任打了电话,红云的写作任务得到吕主任的口头同意。10月26日,聂主任向吕主任写信,正式提出希望红云帮助写“我的父亲"一书,军区领导批示同意,红云的写作任务正式确定了下来。

    2000年6月20日,聂主任找红云、丁文慧同志(聂主任秘书)、我,开了个小会。聂主任说:要不要写这本书,开始一直犹豫,现在确定要写,也应该写,父亲是老革命家,母亲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代女兵,有内容写。自己从小离开父母,但感情很深,总觉得欠了两位老人家的,战争年代基本不在一起生活,1946年与父母团聚了,但此后自己忙于学习、工作,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少,情况了解不多,真正了解情况的,前期是范老(范济生同志),后期是老周(即我)。所以:l、在体例上可否用聂力著,红云执笔,或用聂力、红云、周均伦整理。2、总字数40至50万字。3、重点是写故事,把父母亲的经历变成一个一个故事,文字生动些,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故事性,让人愿意读。4、父亲的事着重写领导科技工作方面的,母亲着重写她老革命的高尚情操。5、书名不用“我的父亲"的形式,用什么名字,等书写成后再定。

    我发言表示赞成聂主任说的这些指导思想,但我不参与署名,尽力帮助红云,理由是我的杂务事情太多,赞成用聂力著、红云执笔的形式。红云发言大意是:自到聂帅传记组以后,了解了许多聂帅的事迹,很受教育。接受帮聂主任写书的任务后,作了些采访,又看了些资料,了解了聂主任的苦难身世,这是一个特殊的革命家庭,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有内容写,也有信心帮助聂主任把书写好。书还是用聂主任第一人称写好,符合读者心理,人们愿意看子女写父母的书,还举了朱敏写朱德同志、洪水夫人写《红河情》的成功例子。今后要进行大量的采访,了解更多的故事细节。聂主任最后表示,赞成用第一人称写,由红云执笔和采访,采访的范围除北京而外,可以到江津老家和阜平等革命老区去走走。怎么写好,请红云就近征求一下魏巍同志的意见。

    11月24日,红云送来了战争年代的部分写作大纲,并告知魏老意见,为避免与聂帅回忆录、聂帅传重复,聂主任的书可着重写些鲜为人知的聂帅生活小故事。对红云的提纲,我略作修改后于25日转送聂主任。12月中旬起,聂主任要红云住到城里聂帅住地,专事写作,也便于她们之间经常交换意见。

    为丰富写作内容,红云要求对我作专访,要我谈调到聂帅办公室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我认真作了准备,写了提纲。从2001年4月28日起,共分20次,与红云促膝长谈,每次最短2小时左右,最长6小时左右,每次都录了音,由程必凯同志(当时是我的助手)整理成手写文字稿,共6大本,约70到80万字,经过我审看修改后送给聂主任。聂主任看后,认为我说的内容丰富生动,对红云写作很有帮助。这份谈话稿至今仍在聂主任处。此外,聂主任、红云在北京地区还对原在聂帅身边工作过的医务人员、工作人员进行了许多采访。

    为丰富写作内容,2002年9月1 4日到9月26日,在北京军区领导、河北省军区领导、山西省军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聂主任率领范济生、周继强、王红云、常红同志(刚调任聂主任秘书)和我,对原晋察冀革命老区进行了1 3天实地采访。我们一行取名为革命老区寻访团,沿着当年聂帅战斗、工作、生活过的轨迹,进行采访,会见了当年的老民兵、老游击队员、老房东等等众多知情人员,开了许多座谈会。寻访团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党政军领导及有关人员极其热情的欢迎。使我们深受教育,极为感动,也深深体会到聂帅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享有的崇高威信。这对写好书有极大帮助。

    2003年5月30日,红云告诉我,她已经写成了20多万字的稿子,大体上战争年代的内容已写完,开始着手写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活动。她想把书名改称为“永远的思念"---怀念我的父亲母亲。我告诉她先征求聂主任意见。8月13日,红云带了20多万字的部分稿子到了北戴河聂主任住处,一面夏休,同时研究稿子。8月中旬我也到北戴河夏休。8月17日,聂主任召集我、红云等在她的住处,座谈红云已经写好的部分稿子。丁主任认为稿子写得还可以。我看了前面几节,感到不错,文字生动,有许多文学语言,写法上还跳出了回忆录和传记的框框,很受鼓舞,表示赞许。随后聂主任叫把书稿复印了几份,发给有关的老同志征求意见,也发给我一份。

    我于9月1 4日看完书稿,写了个总的评价:l、新中国成立前共28万字,字数大体适当。2、文字流畅,读来比较爽口。3、大部分章节比较生动,穿插了母亲的故事,用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手法写好。4、大部分标题比较新颖。5、内容有详有略,力争区别于回忆录和传,方向对。6、从内容看,总体上红军时期以前,比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部分写得更成功些。对书稿的不足之处,我共提出38条具体意见,供斟酌。

    9月18日,在远望楼开了一次书稿座谈会,丁、聂主任,原聂帅办公室的几名老同志、红云与会。我第一个按我准备的意见发了言。别的老同志也相继发言。归纳起来大家的意见是:l、文字生动流畅。2、用了不少文学语言,有可读性。3、有些小故事,读了很亲切。4、战争年代,聂主任基本上与聂帅不在一起,这部分内容不宜太细。5、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地区有3仗没有打好,不宜回避。6、但总体上回忆录、传的痕迹比较明显。7、每位发言,也提了许多具体意见。最后聂主任发言,她表示这部分稿件不怎么生动,尤其是红军时期、抗战时期,与回忆录、传重复多,新故事少。这次座谈会,可以看出红云感受的压力很大。我鼓励她继续写,不足之处,慢慢补充修改,会写好的。在这次座谈会前后,我接到4位同志电话,他们都看过红云的初稿,都建议这本书最好不写,理由是难以跳出回忆录、传的框框,与其重复,不写为好,要写也只写些聂帅的家庭和生活小事,别人还愿意读。我觉得这有违聂主任的初衷,所以没有向她报告。

按计划,下面还有3大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原总参谋部、主管科技工作、在历史新时期。在商量这3部分提纲时,红云表示,她只写原总参谋部部分,科技部分和历史新时期部分,她不熟悉,无法写,要我写,或者请别人写。为此,我答应帮她草拟科技部分的写作提纲,历史新时期部分请陈克勤同志写。仍希望她把历史新时期部分以外的全部写作任务承担起来。10月l3日,我去聂主任处商谈建晋察冀革命纪念馆问题时,聂主任表示,她对红云的稿子很着急,怕写不好。我作了解释,有大家帮助,相信会写好的,另建议把新时期部分的写作任务交给陈秘书写,她同意了。1 0月27日,我草拟出了科技部分的写作大纲,当天红云来取走。11月12日红云送来了拟改进战争年代部分的写作大纲,共7章:1、白色恐怖中的特殊家庭。2、父亲要我寻根。3、父母亲在大革命洪流中。4、革命低潮中父母亲的奋斗与婚恋。5、父亲怀揣我的照片战斗在中央苏区和长征路上。6、父母亲奋战在晋察冀。7、在解放战争期间全家团聚。从中可以看出,红云力图从时序上摆脱回忆录、传的影子。她说,这份大纲已同时送给了聂主任。   

12月6日,聂主任首次当面向我提出,科技部分稿子要我写。我表示,明年(2004年)是聂帅诞辰105周年,仍有大量的具体协调工作要我做,我没有精力写,并说明已经帮红云拟了科技部分的写作大纲。但此后聂主任、红云都坚持要我写科技部分稿子。我只得勉为其难,按照我给红云大纲的思路,写成了13万字的初稿。初稿的主要章节是:第一章父亲的科技事业情节,下面共4节:从热爱祖国到热爱科技事业,主管科技工作的准备阶段,“文革”中为科学事业拼搏,难以舍弃的科技事业情节。第二章主管科学技术工作,下面也是4节:参与领导制定科学规划,组织全国大协作的科研体制,制定科研工作和知识分子政策,努力做知识分子的知心朋友。第三章在国防尖端事业的决策和起步过程中,下面的4节是:参与决策,落实中央决策,争取苏联援助,坚持自力更生和全国大协作的基本方针。第四章坚持攻关,下面的4节是:面对毁约停援,应该继续“上马",在攻关过程中,建设试验基地和主持试验。

    好在我对情况比较熟悉,2004年3月8日就交了稿。3月1 8日,聂主任在电话中说,我的部分稿子丁主任和她都看了,是资料的堆集,虽然准确,但不生动,没有可读性,差距太大。红云的稿子,也不理想。究竟怎么办?明天到她住处开会,研究稿子问题。

    3月19日,丁、聂主任、周继强、常红同志和我开了个小会。会上,聂主任坚持要写成一个一个小故事,增加可读性。红云和我的稿子,都按这个精神改写。我讲了听到的反映,都主张聂主任的书主要写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可能效果更好。还说了我刚读完邓颖超大姐秘书赵炜同志送给我的《西花厅岁月》一书,她写的都是与周总理、邓大姐相处的生活、工作小事,只有两件称得上是大事:一件是她有次值班,接到报告北京发生抢银行的事,她去面报周总理,一件是有次周总理要她去送一份有关原子弹试验的传阅件。没有多少大事,但这本书读来很亲切。回忆录和传记都写的是大事,我和红云是传记组的成员,难以跳出大事的框框。很明显,我表达了写小事为主的倾向。继强说,聂主任是国防科技委的副主任,副大军区职领导干部,不同于一般女儿,所以大事小事都要写,不能光写生活小事。丁主任表示,现在已有的稿子是珍贵的,可以按照聂主任的意见,把稿子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文字尽量注意生动些,写好以后再商量怎么办。此后,我和红云按照这个精神改写稿子。

    4月2 1日,丁、聂主任召集我、继强、红云、聂勋材等同志开会,研究书稿问题。聂勋材是南京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他在会上说:看了已有的书稿,认为这本回忆录,应该不同于一般低级工作人员的回忆录,要有一定的高度,这用许多小故事是串不起来的,他主张大事小事都写,但着重点不是写过程,着重写评论,写聂帅的情、德、智,前半部分着重体现聂帅的高尚情怀与崇高品德,科技部分着重体现聂帅的智慧。听了这段高论,我如坠云雾。最后,丁、聂主任要我和红云抓紧按一个一个故事的体例尽快把初稿写出来,再讨论修改。

    6月26日,红云电话上说,聂主任催她的稿件,她已编了l 9个小故事,问我的稿件进展?我告以正抓紧写,已编成1 7个故事,总的想编38个故事。到9月6日,科技部分我共编了39个故事:。1、父亲青年时期的凤愿。2、从主管军工生产和武器装备工作中起步。3、参与领导制定12年科学规划。4、中国应该拥有原子弹、导弹。5、发展核工业,研制原子弹。6、创建导弹研究院。7、从两个小故事看人才是关键。8、提出和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9、电子技术是先行官。l 0、争取苏联援助。ll、赴莫斯科谈判。1 2、要集中力量仿制近程地对地导弹。13、建设导弹和核试验基地。14、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15、自行研制核潜艇。l6、领导组新中国成立家科学技术委员会。l7、领导组新中国成立防科学技术委员会。18、面对毁约停援。l9、要狠抓新型原材料。20、要充分发挥上海科研基地的作用。21、搞科研切忌浮夸。22、创建航空、舰艇、电子科学研究院。23、办好高等院校,大力培养人才。24、要安安静静、干干净净搞科学研究。25、为知识分子募捐副食品。26、做知识分子的知心朋友。27、科学工作的宪法。28、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29、导弹、原子弹“上马’’“下马"之争。30、向党中央建议,“两弹’’应坚持攻关。31、导弹、原子弹的攻关历程。32、制定第二个长远科学规划。33、首次到基地主持仿制的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34、这张号外留下。35、“文革”中尽可能保护知识分子。36、军事接管和调整改组国防科研机构。37、主持导弹核武器试验。38、主持氢弹原理试验。39、主持第一颗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试验。本来我的稿件到此已经结束,但后来聂主任交待,要我把两弹一星精神也写一下,所以最后加了个第40节,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总字数由1 3万字增加到1 6万字。

    这样一个稿子,我当然知道,仍然没有跳出聂帅回忆录和传记的框架。但没有办法,因为我从帮助聂帅整理回忆录,到后来参与写聂帅传记,接触了大量历史资料。聂帅所做的工作,有些我在场,大部分我不在场,感性知识和切身感受很缺乏,自然只能用资料说话。

    2005年5月3 1日,审查这部分稿子的时候,我先作了说明:1、这个稿子是在上次综合稿的基础上改写的。2、聂帅对科技工作的贡献大体上已没有遗漏。3、缺点是文字仍然不生动,缺乏细节和下层活动情节。4、这次是按专题写的,与回忆录、传记有区别。5、希望逐节审,便于具体改。大家提出的基本意见是:l、史料详实可靠,但文字不生动,标题刻板,不能吸引人。2、文中都是讲聂帅做了些什么事,没有把女儿的感情、感受摆进去,不能体现出是聂主任写的书。3、分散写,叙述多,议论少,体现不出思想性。聂勋材同志对红云和我的稿子,重申了他以议论为主,体现聂帅情、德、智的观点,增加了要体现出聂帅的人格魅力和人道主义、文化以及哲学的价值观。最后确定:我的稿件,请红云、继强在文字上加工,力争生动些。红云的稿子再补充些生动的例子。最后请聂勋材同志统稿,争取于年底前完稿。

    此后,有次聂主任在电话上对我说:为什么你自己写的书和文章,都比较生动,怎么科技部分稿子总也跳不出回忆录和传记的框架呢?我深感委曲。只能说,这是我的水平问题。我仔细想,文学语言确实我不善长,长期做秘书工作,习惯于追求文字的精练与准确性。标题不生动,这容易改。女儿的感情、感受,这是聂主任的任务,她不说,我无法写。另外我的杂事太多,难以集中精力,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后来知道,聂主任讲我写的书,是指2001年我与罗来勇同志联名的《大漠长空》一书。这本书实际上是罗来勇同志写的,只是在筹划写书时曾征求过我的意见,写成后我帮助看过初稿,改过少数不确切的史实和字词,我本来坚持不署名,后来出版社的同志说,我署上名更有可信性,我只有勉为其难署了名。罗来勇是原总装备部创作室的创作员,文字功底当然非我所能企及。

    为了补充生动情节,是年6月至ll月,先后找原聂办的老秘书陈克勤、刘长明、范济生、甘子玉同志,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同志,导弹试验基地原司令员李元正同志,核试验基地原司令员钱绍钧同志等座谈。他们补充了某些生动的事例,我都尽可能加进科技稿里。但几次研究,大家都觉得科技部分稿子还是不生动。此外,这段时间,聂勋材试改红云的几节稿子,聂主任等认为,太注重理论与哲学、人文等观点,不适合广大青少年看,从而否定了由他全书统稿的意见。另外还请陈克勤、周继强同志写了新时期的一些章节,对这部分稿子聂主任还比较满意。她不满意的还是我和红云的稿子。聂主任着急,我也着急,科技部分稿件总也写不好,怎么办?

到2006年1月,事情终于有了转机。1月1 7日,聂主任请原总装备部作家彭继超同志来统科技部分稿子。彭写过《东方巨响---中国核武器试验纪实》等多部报告文学著作。后来又加了原总装备部作家陶纯同志,他统红云和新时期部分稿子。彭、陶两人都是写作能手,文字功底好。有他们加盟,我可以摆脱困境,深感欣慰。

1月1 8日,丁、聂主任召集范济生、刘长明、陈克勤、周继强、彭继超、王红云、常红同志和我开会,研究稿子问题。大家的发言,基本还是先前提过的意见。彭继超同志第一次与会,他没有多讲话,只是说,书稿总体上究竟怎么办?到时候再研究一次,文字不宜太多。此后,彭、陶就消化稿子,谋划思路,并着手修改补充初稿。

    3月3日,我接到彭继超、陶纯同志新拟的大纲,聂主任同时告诉,要我通知有关人员3月9日开会,研究新大纲。3月9日,在航天中心开了一天的会议,讨论新大纲。新大纲将书名定名为“山高水长"---回忆父亲聂荣臻,共l 8章76节,计划写40至50万字。出席会议的有:丁、聂主任,原总装备部政治部殷方龙副主任、宣传部何部长、作家彭继超、陶纯,另有范济生、刘长明、甘子玉、陈克勤、周继强、王红云、常红同志和我。大家对新大纲总体上是认可的,也提了些修改意见。彭继超、陶纯表示,有信心用新的角度、新的语言、新的结构努力把书写好,保证6月底写出初稿,7、8、9月征求意见,修改定稿,力争1 0月份出书,最迟年底一定出书。总装领导表示,一定支持作者把书写好,保证作者需要的各项保障条件。丁主任表示,重点是要把科技部分写好,不要回避矛盾,像科研与生产的关系,部院合并,对自力更生方针的不同理解等,都要正面写,对事不对人。聂主任最后表示:1、新大纲总的认可,少量调整。2、作者有信心,自己一定配合,内容上有选择地把自己摆进去。3、仍要向老同志们采访细节。4、科技工作从无到有,包括导弹、核试验基地建设的艰苦性要反映出来。5、父亲总结了许多科研规律性的东西要写够。6、父母亲的事迹并行写有困难,以父亲的事迹为主,有的可以联系写母亲。

这次会议后,3月22日、29日分两次我接受了彭、陶两位的采访,他们着重是问科技方面的事情,我力所能及地作了回答。此后他们集中全力写作。

7月13日,丁、聂主任、总装宣传部的两位领导、彭继超、陶纯、常红同志和我碰了一次头。彭继超同志说,已经写出了40多万字的初稿,共72节,配上照片,按页码算,可达50万字。目前的问题是:l、精练概括得不够。2、有的地方脉络不清。3、部院合并如何写?把握不准。4、有的语言不够生动。5、聂帅、聂主任的故事如何穿插? 6、要求10月份出书感到紧张,已有的初稿,希望审稿同志于7月底前提出意见,8月中旬定稿。会上给了我一份初稿。聂主任说,看了初稿,感到医务人员反映的故事、聂帅强调要发扬女排的拼搏精神、基地建设的艰苦奋斗精神,这几部分还应该加强些。丁主任说:初稿尽快发出征求意见,争取8月定稿。文字可以多些,将来可以压缩。

此后我集中精力看初稿,至7月25日看完。感到彭、陶两位作家确实文字功底好,笔头快,3个来月的功夫,就拿出了《山高水长》的初稿,共22章72节40多万字。看了新稿,令我耳目一新,标题活泼,文字生动,最主要的是,把女儿的思想感情摆了进去,做到了从女儿的视角来说聂帅的故事,我由衷地为之高兴,了却了一件大心事。对初稿我只是作了点订正史实的工作。7月26日,在北戴河丁、聂主任休息处开了次座谈会,我表示完全同意新稿,少量修改意见供参考。

10月21日,我就收到了聂主任送来的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山高水长》一书。这本书后来获得了纪实文学著作的最高奖项---“五个一工程奖”,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

 

                                                                    

(本文共7800多字,2011年8月写成,作资料存档,不供发表)


上一篇:我参与编辑《聂荣臻画传》的经过
下一篇: 从八十大寿诗书往来,看聂、叶两帅的深厚情谊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7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