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传、文学传

首页 > 传、文学传> 青年聂荣臻

三、窗前修竹伴启蒙

发布时间:2017-09-06 12:1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在聂荣臻的家乡,到处可见一蓬蓬碧翠的修竹,一片片葱绿的桔林。就在这青山碧水间,在这满目葱茏的石院子,孩子们常常到水塘边和稻田里嬉戏,在那里他们常会有意外的收获。

聂荣臻也是如此,四五岁时,他就常常跟在父亲身后,提着一个小竹篓到水田边捉黄鳝、逮泥鳅。他听大人们说过,这些躲在水边泥洞里的小东西,可以营养身体呢!每次和父亲一起去水田,他都要带回几条黄鳝、泥鳅,让母亲做好后,全家人高高兴兴地一块儿吃。聂荣臻从小做事就很专一,很认真。有一段时间,他捉黄鳝、逮泥鳅入了迷。一次在听到大人们谈论十二属相时,他竟冲着大人们冒出了一句“我属泥鳅”的话来,逗得大家笑个不停。

光阴似箭,转眼间聂荣臻7岁了。父母看他懂事明理,做事细心踏实,萌生了让他读书的念头。说实在的,让聂荣臻读书识字是聂仕先夫妇盼望已久的事。夫妻俩再苦再累,也要想法子把荣臻送进学堂。经过一番商议,他们决定一开春,就把荣臻送进外公家办的私垫念书。这样,一来好有所照应,二来也可以免去上学的一切费用。

1907年初春,母亲开始为聂荣臻进私垫做准备。她托人买来了几尺蓝布,比着荣臻的身材,缝制了一件蓝布长衫,做了一双时兴的青布童鞋。外公也为荣臻能到他办的私垫里念书而高兴,他实在太爱外孙子了。凭经验,他认定聂荣臻是个有出息的娃儿,长大后错不了。他叫家里的人给荣臻送来了一件团花马褂,正好和荣臻母亲缝制的那件蓝布长衫配成一套。

这一天,是聂荣臻最高兴的一天,他要进私垫读书了!

清晨,聂荣臻穿着新衣,吃完母亲做的醪糟鸡蛋,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在院子里又蹦又跳。父母亲一再叮咛,要尊师重教,与同学友好相处,争取多学些知识。邻居们见荣臻那个高兴劲儿,也都不住地赞叹和鼓励他:要好好用心读书,要给爹娘争光。聂荣臻一一点头称是。

老实忠厚的聂仕先,心里也十分激动。此时此刻,望着自家唯一的儿子,他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他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便默默地将几天前就和妻子准备好的蜡烛、香、酒、果品等物,装进一个大竹篮,领着荣臻一起上了路。

聂荣臻的外祖父唐雨初家,在吴滩乡冲口,又名桂花屋基。冲口虽然是个不太大的村子,但一蓬蓬葱翠的竹林,一畦畦碧绿的田园,一方方清澈的池水,使它充满了勃勃生机。祖父家的一间下堂屋,就是私塾馆。塾馆周围清洁宁静,一大片停停玉立的修竹,四季常青,烘托出庭院的秀美和典雅。正是这片修竹,陪伴着少年聂荣臻在这里度过了4年多的时光。私塾的学习,是他文化和生活上的启蒙阶段。

教私塾的先生是一位落第秀才。这天,当他得知唐雨初的外孙子荣臻就要到这里来启蒙读书时,提前赶来,把设在塾馆里的那块写有“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擦了又擦,然后又将一尊神龛香炉打扫干净,摆放好。

聂荣臻和父亲有说有笑来到了塾馆。按照塾馆的规矩,来这里启蒙的学生,都要在先师孔夫子香案前三叩首,以求“青云有路,鱼水化龙,学有所成”。在孔圣人香案前,父亲小心而又虔诚地将竹篮里的食品一一拿出摆放好,点燃蜡烛和供香,在蜡光与阵阵青烟的交相辉映中,聂荣臻跪在蒲团上叩了三个头。做完这一切,荣臻站起身来,又面向私塾先生拜了一拜。这时,站在一旁的父亲急忙走上前,把一个红纸包递给了塾师先生,又一再拜托,请塾师对儿子多加管教。这样,聂荣臻入私塾的仪式便告完毕。

聂荣臻从小就聪颖好学。再加上常到舅舅家去识字、听故事,三四岁时就曾向父母亲吵闹着要上学。如今,他的愿望实现了。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是聂荣臻勤奋学习的动力。他上课认真听,下课用功记,从不让父母多操一点心。塾师先生对学生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那时学生写字都用毛笔,聂荣臻写的毛笔字常常受到塾师先生的夸奖。在4年的时间里,聂荣臻按时完成了《三字经》、《声律启蒙》、《增广》、《论语》、《孟子》、《幼学琼林》等必修课的学习,学习成绩几乎都是“满堂红”。同时他也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为今后进学堂读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0年,81岁高龄的聂荣臻元帅在回首往事时,还颇有感触地说:“在冲口私垫那几年书读得比较扎实,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聂荣臻自从进了私塾,细心的母亲发现他不像过去那样喜爱玩耍,而更加懂事了。一有时间,他就翻开书一遍遍地阅读,不时皱起眉头琢磨着书中讲的道理。有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就找外公或舅舅帮助,从不敷衍马虎。

聂荣臻的记忆力极好,凡是学过的课文,都能背诵下来。聂荣臻酷爱学习的精神也影响了妹妹,每当他一拿起书本,妹妹就要跑上前来乘机翻弄,嘴里还不时地嚷嚷着:“我也要念书,我也要念书。”听到妹妹的叫嚷,聂荣臻虽然很同情她的愿望,但为怕增加父母的负担,他总是微笑着冲妹妹摆摆手,让她小声一点,以免让父母亲听到了心里不好受。聂荣臻很清楚,为了供他上学,父母亲比过去劳累多了。尤其是父亲本来就少言寡语,现在更是难得听到他多说话。为了让妹妹也能多学到些书本知识,他放学回家后,常抽出时间辅导妹妹读书识字。

一天从私塾回家,刚走进门,聂荣臻迎头碰见了一位老人。老人满脸愁苦,父亲跟在他身后。聂荣臻望着老人和父亲,背靠着门框停住了脚步。

“老伯,你慢走,过去借的那笔钱以后就不用再提起了。谁家会没有个天灾人祸呢!”父亲边送老伯,边客气地对客人说。

老人慢腾腾地往前走着,不时回过头来拱起颤巍巍的手,向父亲作揖道谢。

老人走远了,聂荣臻跨进里屋,悄声问正在低头做针线活的母亲:“刚才那位老伯伯是谁呀?我怎么没有见过。”不等母亲回答,聂荣臻又急忙问道:“我看他很不开心的样子,是为哪样?”

母亲停住手中的活抬起头来,望着聂荣臻不紧不慢地说:“为啥子?为了钱。去年老伯向你父亲借了一点钱,一直无力偿还。谁知最近家里头又遭火灾,借的这点钱就更是还不起了。”母亲叹了口气,接着说:“全儿,你可知道这笔钱是你爸爸舍不得用,一点点积攒下来的。家里存这点钱,是为了防万一。可人家有困难还不起,老伯一家六口总要活命哪!你父亲也没得法子,就不让人家还了。咱们帮人帮到底嘛!”

母亲的话不多,却深深地打动了聂荣臻的心。在这样的社会,也只有穷人帮穷人。聂荣臻从心眼儿里敬佩父亲母亲的为人,体谅父母,又深深地同情老伯。望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聂荣臻陷入了沉思。

在聂荣臻的家乡,凡是家里有一点钱的,大人们都会让孩子进私塾。一些家境窘迫的穷人,也盼望自己能迸私塾。

有一天,塾馆来了一位新同学,名叫陈善之。相处不久,聂荣臻便得知这位新同学家境困难。因为家里很穷,虽然也勉强进了私塾,但书包里却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按照私垫的规矩,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是学生的必备用具。而这位同学因无钱买学习用具,上课时就将家中的瓷菜碟子带来做墨盘砚台。同学们见了免不了一番嘲弄:“嘿,把菜碟子当墨盘,稀奇,真稀奇!”

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故意把自己的砚台高高地举在手里晃动着说:“你想要吗?有胆量过来拿呀,过来呀。”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陈善之满脸尴尬地站在那里,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正当同学们嘻嘻哈哈闹个不停时,塾师先生来了。他见教室里乱作一团,生气了。“啪”地一声,老先生拿起桌子上一把专门用来管教不听话孩子的戒尺,用力地拍了一下,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

从孩子们的喧闹中,老先生猜到了事情发生的原因。他用目光扫视了一下鸦雀无声的教室,指着一个学生问道:

“学生读书识字,必备的学习用具是什么?”

“是,是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又是指什么?”

“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好,坐下。”

学生回答完问题坐下后,老先生提高了嗓门,严厉地对学生们训斥道:“笔、墨、纸、砚乃是文房四宝,乃读书人必备也,来不得半点敷衍!”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可是,到了第二天上课时,陈善之的课桌上仍旧摆放着那个被同学们嘲笑的粗瓷碟子。老先生走过来让陈善之站起来,毫不客气地指着陈善之批评道:“你难道还不晓得文房四宝是什么?一个菜碟子,怎能代替宝砚!你到底还想不想读书?”

陈善之脸憋得通红,低着头默不作声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有什么法了?他不是不懂私塾的规矩,而是家里太穷,买不起这些学习用具。他自知理亏,只有任凭老先生的指责和同学们的讥讽了。

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聂荣臻,怎么也想不通,仅仅因为家里穷,买不起砚台,就要受到这样的待遇。望着老实巴交的陈善之,聂荣臻的心里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同情感。

“你好好想想吧,如果明天不把砚台拿来,就不要再来上学了。”老先生气愤地转身走上讲台。

“总不能因为买不起砚台,而失去学习的机会啊。”聂荣臻在心里为陈善之的遭遇鸣不平。

“陈善之,这个砚台送给你用。”忽然,聂荣臻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到陈善之面前,大声地说。

同学们惊讶了。私塾先生惊讶了。大家一会儿望着陈善之,一会儿望着聂荣臻。只见陈善之小心翼翼地接过聂荣臻手中的砚台,两行热泪扑扑簌簌地滴落在石砚上。

放学回家后,聂荣臻的心里始终平静不下来。老先生的训斥,同学们的嘲讽,陈善之所受的屈辱,一直在他脑海里翻腾。他放下书包,一五一十地将私塾里发生的事告诉了母亲。当他讲到把自己的砚台送给陈善之时,脸上露出了几分忧虑。聂荣臻知道,他的这方砚台是父母用血汗钱买的,来之不易。

“全儿,善之这孩子着实令人同情哩。”母亲插话说。

母亲继续耐心地听着聂荣臻的诉说,不时地冲荣臻点点头,表示赞许。当她觉察到儿子心中的不安时,便安慰荣臻:“双全,你不必担心,你讲得好,做得对,我不会责怪你,父亲也不会责怪你。陈家家境不好,孩子读书是费了很大力的,以后你可以尽力去帮助他。什么笔呀、纸呀、墨呀,只要咱们有的,分给他一些用就是了。我们再困难,也得设法给你再买方砚台。”

母亲的一番话,使聂荣臻感到格外的亲切。他为自己能够帮助同学而高兴,更为自己的行为得到了母亲的支持而兴奋,在他的心中,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感到惬意了。

聂仕先得知这事以后,也表示支持儿子的行动,而且很快就为聂荣臻买来了一方新的砚台。

在以后与陈善之的同窗相处中,聂荣臻几乎为他提供了学习期间所需的一切文具纸张,从未间断过。

也正是从那以后,陈善之家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让善之称聂荣臻的父亲为“干爹”,称聂荣臻为兄长。

“嘿,快来呀,快来,这里有好吃的东西。”

“你们看,这有好多的李子。”

“谁会爬树?快上去摘。”

“对,摘那个,那个大。”

“真好吃,谁要?”

“给我一个,给我一个!”

“小心,接着,接着。”

“味道怎么样?”

“哈哈哈,好吃!”

一天,聂荣臻正在竹林下读书,身后不远处传来了同学们阵阵嬉闹声。这天,塾师先生身体有病,没有来上课。这些一直被严格管教的孩子们,一时竟像脱了缰绳的马,不顾一切地玩耍起来。不知是哪位同学在塾馆后面的土坡上发现了一片李子树,树上结满了青绿色的李子。

“管它是谁的,趁先生不在,摘下来吃了再说。”一个同学一呼唤,其余的同学便仨一群、俩一伙地来到了李子树下。四五个胆大的同学七手八脚抢先爬上了树,不管三七二十一伸手就去摘那些还未完全长熟的李子,你一个,他一个,好不自在。

由于李子没有长熟,同学们吃了几个后就再也耐不住那又酸又涩的味道,便胡闹起来。树上的几个同学把摘下的李子往下扔,树下的同学捡起李子当子弹,互相追打着玩。不一会儿工夫,李子树便被他们糟踏得不成样子。

正在读书的聂荣臻,听到同学们的喧闹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他放下手中的书,来到塾馆后面的土坡前。

“这是怎么回事?”眼前的情景令聂荣臻大吃一惊。看着同学们你追我躲地把李子当子弹打着玩,再看看满地散落的断枝和树叶,聂荣臻的心里难过极了,低语道:“这些树是外公家种的呀!”

聂荣臻尽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心想:“怪不得外公时常唠叨,家里种的那些李子树几乎年年都没有收获,不是被路过这里的人们偷摘,就是被塾馆的孩子们毁坏糟踏……”想到这里,聂荣臻再也忍不下去了。

“住手!住手!聂荣臻三步并作两步,冲上了土坡。他站在李子树下,双手掐着腰,急促地向那些互相打闹的同学们喊道。

“谁叫你们这样胡闹的?”聂荣臻拽住一个同学追问,“是谁带的头,是谁?”

开始,有几个同学看见聂荣臻来了,都争先恐后地朝他跑来,想让聂荣臻也加入他们的“战斗行列”。当他们走近聂荣臻看到他一脸怒气时,吐了吐舌头就要躲开。

“来,都过来,过来一下。”聂荣臻使劲挥动着有手,像个指挥官那样,招呼着。

聂荣臻望着陆续围拢过来的同学,指着爬在树上的那几个同学说:“你们莫要闹,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请你们回答。”

“问啥子问题嘛?”

“荣臻,快点讲嘛。”

聂荣臻弯下腰,从地下捡起一个李子:“这李子是啥子味道?好不好吃?”

听完聂荣臻的问话,同学们互相望望,扑哧一声笑了起来:“嗨,啥子味道?又酸又涩。”

“荣臻,你尝一个,尝一个。”爬在树上的一个同学,嘻嘻哈哈地向聂荣臻扔过来几个李子,口里不停地说:“保管你吃了淌口水。”

甭说吃了淌口水,就是看一眼那青绿色的疙瘩蛋子,牙根就酸溜溜地直冒口水。聂荣臻瞥了一眼树上的那个同学,继续问大家:“既然这样不好吃,你们为什么要摘它呢?”

“好玩。”一个同学歪着脑袋,眨巴着眼睛,顽皮地答道。

“你们这样闹着玩,把没有长熟的李子全毁坏了,多可惜。”聂荣臻沉住了气,极有耐心地指着地下四处滚落的李子说道:“你们可晓得,过不了多久,这些青蛋蛋就都长成又黄又大又甜的李子了。到那时,咱们再摘来吃,该多好哇!”

同学们望着聂荣臻默不作声。爬在树上的那几个同学不好意思地溜下了树。

聂荣臻又对同学们说,“其实,我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吃李子,不过是长熟了的李子。大人们说,吃未熟透的李子是要闹肚子的。”

听聂荣臻这么一说,有个小个子的同学急忙捂住自己的肚子,看看痛不痛。另外两个同学也一个劲儿地吐口水,后悔吃了没长熟的李子。其他人见状,都纷纷议论开了。

“又酸又涩,吃了肚子不痛才怪呢。”

“哪个出的点子嘛,该罚。”

“都怪他,都是他让我来的。”

聂荣臻朝大家摆了一下手,大声说:“从现在开始,咱们谁都不许摘李子,更不能私自偷摘。大家要一起来保护这些果树。等到李子长熟以后,我们一同来采摘。到那时,我一定让外公把最大最甜的李子分给大家。”

“对头,对头。”

“还是荣臻讲得好。”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高兴地附和着。

这时,聂荣臻对几个年纪稍大些的同学说:“咱们先把这里收拾干净,以后大家轮流来照看这些李子树。”

不一会儿,地下那些落叶、断枝和四处滚落的李子都不见了,小树林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聂荣臻又作了分工。最后,他向大家保证:“回到家我就告诉外公,一定要让同学们都吃上又大又甜的李子。”

过去几年不到收获时期就常遭洗劫的果树,终于被保护了起来。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聂荣臻留住了放学正待回家的同学们。他把早已准备好的竹篮、箩筐,分配给同学们,带着他们来到了那片李子树下。

“呵,好香啊!”

抬头望去,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李子。那李子个又大又圆,惹得同学们直往肚里咽口水,催着聂荣臻快下摘李子的号令。

仲夏的阳光炎热而明亮。同学们个个脸蛋通红,挂满了汗珠。一筐筐、一箩箩、一篮篮的李子抬进了聂荣臻外公家的院子。

外公唐雨初是个心地极善良的老人,此时他站在院子门口,迎接着这些勤劳的小客人,激动地连连点头,夸奖同学们“知书达理,有出息”。

李子收回来以后,外公笑呵呵地边让家里的人把李子拿给同学们吃,还嘱咐聂荣臻,让每一个同学都带一份李子回去,请他们的爸爸妈妈一同品尝。

在唐雨初家的院子里,传出了老人与孩子们一阵阵愉快的欢笑声。

上一篇: 二、悠悠新情润童心
下一篇: 四、好心肠的孩子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6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