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研究成果

首页 > 聂帅研究会> 研究成果>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2015)

聂荣臻在晋察冀根据地中建树的历史功绩

发布时间:2017-11-20 16:32   作者:陈宗明   来源:   点击数:0

聂荣臻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他对中国革命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它为坚持华北抗战和争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在军事上发动广泛群众抗战,改造杂色武装;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发行边区货币,发展生产;在文化上发展学校教育、新闻出版事业、戏剧创作。通过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卓有成效的尝试和创新,晋察冀根据地不仅成为了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为之后的其他根据地的建立和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乃至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8年11月毛泽东收到聂荣臻关于晋察冀根据地建设的军事报告,经修改补充后成亲自题名为《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并为之作序指出: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朱德、王稼祥也分别为此书作序;作为推广此书在延安、重庆两地公开发行。1938年10月5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发出电报,将晋察冀边区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称晋察冀的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

在十四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作战3.2万余次,歼灭伪军35万余人,军区部队也发展到32万人,包括冀中、冀晋、冀察、冀热辽区,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550万。作为我党主导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军事方面,发动群众参军,整顿改造杂色武装,形成了较强的战斗力。

首先是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参军。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认识到枪杠子里出政权,只有用武装的革命才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如果自己没有武装,就没有一切。晋察冀根据地初创时兵力十分单薄,五台山当时只有3000名武装力量,敌强我弱,形势非常严峻。因此,根据地紧紧抓住了抗日武装力量的建设。通过耐心深入的宣传鼓动工作,充分发动群众团体,积极宣传,有效的发动了大量群众参军。“我们用了全力,广泛地发动群众的武装,普遍地组织游击队、义勇军……积极提高并紧紧抓住了群众抗战的热情,使他们踊跃地加入军队,发动胜利的游击战争”。加强对部队的整顿和训练,“经过一番整顿,各区县逐渐集中起来,把赤手空拳的农民变成武器相当齐备的民族战士,在各部队中都建立了正确的政治制度与生活制度,加强了部队的教育。以少数部队向四外活动,牵制敌人;大部分则集中整理,加紧训练。若干小队伍,此时已组成兵团性质。而在这一阶段终了的期间,有些大的队伍,已向正规化的道路转变。”

二是改造杂色武装。根据地刚成立的时候,范围内有种类繁多的杂色武装。这些杂色武装是在日军入侵华北,国民党军队弃地南逃,旧政府官吏也四处逃散的无政府状态下出现的。这些杂色武装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不愿做亡国奴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有的是原来在华北抗战的部队,因与主力失去联络,留在华北,或根本不愿撤退,决心要在敌人后方继续作战,吸收当地民众参加,各自为阵开展抵抗活动。还有一些抗日的军官,得到政府或地方上军事机关的承认,在华北建立游击队伍。也还有既抗日又打家劫舍的乌合之众。还有的假借抗日之名实行变相的土匪政策以及假抗日、真反共,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倒向日军的危险分子。当地百姓形容这一地区的形势是“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整个地区处于混乱的局面,各部队各自为战。少数兵痞、流氓乘机活跃,地方上的不安宁现象普遍存在,抢掠、胁迫、勒索时常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根据地对不同性质的武装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抗日志士和人民群众组织的抗日武装,经过教育整顿后,积极吸收他们参加八路军,将其改编为真正的抗日力量。对其它的杂色武装,由司令员聂荣臻同那些“司令”、“主任”彻夜长谈,向他们介绍八路军的纪律、政策、抗日主张,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提高认识。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这些杂色武装大部分接受了八路军的改编。同时,对于那些勾结敌人、破坏抗日、残害百姓的民族败类,则采取断然措施,毫不犹豫地加以歼灭。

二、政治方面,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面对晋察冀地区国民党旧政权基本上瓦解,人心不稳,秩序混乱的局面,以聂荣臻为首的根据地领导班子认为应立即成立抗日民主政府,这样才能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同时,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群众的支持才能在晋察冀站住脚,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毛泽东如此评价:那里实行了坚持抗战的民族主义,那里实行了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王稼祥在序言中写到:晋察冀边区实行民族主义,发动广大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实行民权主义,给人民以自由,改造当地政府为民主政府。

第一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八路军刚到晋察冀的时候,这个地区由于太原的失守已陷于极端混乱的局面,国民党的旧政权基本上瓦解,各县政府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逃散一空。社会秩序混乱,散兵、流匪乘机活跃,汉奸随时随地欺骗造谣,百姓因为不安而逃跑,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几乎没有任何信心,到处充满着悲观绝望的失败主义情绪。“许多县城都象是快要死灭了一般,兵燹之后的荒凉景象,支配了这整个地区,一切都是无秩序、破坏和崩溃。”1938年1月在河北省阜平召开了“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这个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边区全体武装部队的代表,有四十多个县的政府代表,有一百万群众团体的代表,有蒙、回、藏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和尚、喇嘛等宗教代表和国共两大政党的代表。大会通过了政治、军事、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群众运动、妇女运动等7个决议案,使晋察冀的各项工作有了初步的行动准则。

经过广泛的民主选举,由共产党员和抗日进步人士组成的敌后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这是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形式,包括各党、各派、各阶层及各种民族分子。临时行政委员会拟定了边区政府组织法、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办法、减租减息单行条例、区村镇公所组织法及区村镇长选举法等法律、法令;建立了八千个乡村政权,选举能代表基本群众利益的人出来掌握政权。这些代表或干部大多能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得到群众的拥护。这样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边区的民众,普遍获得了抗日的初步民主与自由,因此他们一开头就表现出空前的活跃。”边区政府成立后极大地稳定了人心,边区政府真正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坚决执行抗战时期的一切政策,它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成为团结人民、打击敌寇汉奸的有力武器。

二是大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根据地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根据地在创建过程中,始终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他们深入群众,开展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地发动群众。“组织许多工作团、小组,分散到各个地区工作,向一般人民广泛解释抗日救国的道理。工、农、商、学、妇女、青年在各县区里都先后成立组织,参加各种救亡工作,帮助部队从事抗战动员。”,不到半年,晋察冀根据地组织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救国会,会员达120万人。这些群众团体尽了最大的努力支持人民军队。取得巨大作用。他们配合军队作战,护送伤员,协助部队清扫战场,搬运战利品,慰劳战士和伤兵;帮助作战部队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讯设施;以及地方上日常锄奸工作。由于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八路军在晋察冀根据地站住了脚,并使根据地发展壮大,取得了辉煌的对敌斗争胜利。

三、经济方面,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发展生产。根据地在进行政权建设、抗日武装力量建设的同时,狠抓经济建设。毛泽东曾评价:那里也开始实行了改良民生的民生主义。王稼祥的序言中写到:晋察冀边区实行民生主义,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民抗战的积极性。

一是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根据地原地租种类繁多,农民收获物的2/3以上要交给地主,借贷年息有时高达本金的好几倍。1938年2月边区政府颁布了《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单行条例》,规定了“二五减租,一分减息”的政策,即地主的土地收入,一律照原租额减收25%;债主的利息收入,一律不准超过一分(10%)。财政上普遍废除了苛捐杂税。除规定“二五减租,一分减息”的政策外,还规定军需粮款实行“合理负担”。开始时不分贫富,按每户全部收入折米计算,每户平均每人收入小米一石四斗以下的免征,一石五斗至二石的征收3%,二石一斗至三石征收5%,以后每增加一石增1%,直增到20%为止。经营工商业的,按照同样的比例缴纳现金或实物。后来,在实行工作中觉得免征点稍高,负担面窄了一些,对统战工作不利,降低了免征点,使负担面扩大到边区总户数的60%左右。建立了统筹统支和必要的税收制度,并发行自由认购的救国公债,使民众没有感到负担的痛苦。以上的两项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贫苦农民的抗战积极性,也适当保护了地主、富农的抗战热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提高了农村生产力。边区农业的产量很快提高,普遍获得了丰收,保障了人民的粮食和部队的给养,使边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更加强了边区政府在人民中的威信。

二是成立边区银行,统一货币。旧中国的货币一向是极为混乱的,许多省都有自己的票子。这种混乱的状况在晋察冀地区更为严重。在这里流通的有察哈尔票、河北省票、伪蒙疆票和山西的各种晋票。为了边区的经济建设,打击敌人的掠夺阴谋,边区政府成立后立即建立了边区银行,同时发行了边币。边区银行成立后,很快同敌人展开了货币斗争,把其它各种货币挤出边区,确立边币在边区的牢固地位。打击伪钞,设立伪钞兑换所,把群众手中的伪钞按一定的比例兑换成边币。兑换来的伪钞,由政府从敌占区购买必需品。边币得到了群众的支持,边币的基础日益巩固,信誉日益提高,群众拒绝使用伪钞,积极支持边币。有些群众还把过去埋在地下的金银首饰挖出来,换成边币,这样,边区银行的储备保证金日渐增多起来。

三是积极发展生产。边区大力发展生产,颁布了《奖励生产事业条例》和《垦修滩荒办法》。号召平原地区少种棉花,减少敌人的掠夺;多种粮食,让根据地的人吃饱肚子。号召发展编织业和纺织业,多织土布,以满足军需民用。边区在1938年初就开始组织合作经济,建立各种合作社,群众自愿集资合股,实行民主管理。1939年,边区政府颁布了《合作社暂行规程》,使合作经济进一步健全发展。群众性的互助合作经济,便利了农民的生产和交换,减少了奸商和高利贷的盘剥,而且有利于进行有组织的对敌经济活动。边区工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多种设备简单的小矿和熬盐、制碱、硫磺、酒精等化学工业和榨油、造纸、面粉、文具等轻工业。边区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日用品大部分能够自给。军事工业发展到能翻沙、铸弹、修理枪炮,制造迫击炮弹、手榴弹、地雷和生产复装子弹等,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四、文化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建设,发挥文艺作品打击敌人、鼓舞人民的作用。司令员聂荣臻曾说:“武装斗争与文化建设是不能对立的,文化加军事加政治就等于革命军队的战斗力”,“需要战斗力就一定需要文化”,“我深知文化工作是整个革命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我们的革命根据地不仅在政治上是最光明的地方,在文化上也应该是最先进的地方”,“我们要有力地抵制敌伪腐朽文化,使扼杀进步文化的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相形见绌。”

一是兴办学校教育。晋察冀地区原来的教育工作,随着国民党军队的溃逃而瓦解了。边区政府成立后立即指示限期内恢复各地的小学。为此,边区政府作了大量的工作。成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行政系统,各级都有专管教育的机构,修缮校舍、编撰课本、培训师资、筹集教育经费。到1938年,各村庄普遍建立了初级小学。每一个专区又创办了一所中学。在中学之上,还有从延安过来的华北联合大学、抗大二分校和抗战新中国成立学院。到1939年底,边区有大学3所,中学6所,小学1万所以上,中小学生共40万人以上。

二是发展新闻出版事业。边区创办了《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晋察冀画报》、《救国报》、《抗敌三日刊》(后改名为《子弟兵》)、《新长城》、《学习半月刊》等报纸和杂志。这些报刊,由油印、石印发展到铅印,印数由最初的几百、几千发展到几万份。这些刊物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成为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宣传鼓动工具。“这些刊物,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反映晋察冀人民的斗争生活,对敌伪的腐朽文化和一切反抗战、反团结、反进步的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和有力的揭露,对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鼓励戏剧创作。边区成立了“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联大文工团”等十多个正规的职业剧团,这些剧团演出了大量的优秀剧目。重视文艺骨干,对抗敌剧社的人才保留作了严格的规定:剧社里凡是有文艺才华,做出过贡献的人员要调出去,都得经过司令员亲自批准;根据地的这些关怀和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文艺战士的革命热情,他们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极大地起到了打击敌人、鼓舞人民的作用。

聂荣臻不仅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尝试和创新,根据地建立起了抗日民主政权,安定了人心,团聚了人民群众和各种抗日力量,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抗日的各项正确政策,广泛地发动了群众抗日,稳定了社会秩序,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各界的抗日热情,对抗战的其他地区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示范作用。晋察冀根据地不仅成为了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为之后的其他根据地的建立和成长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乃至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共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聂荣臻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当代启示
下一篇:聂荣臻晋察冀根据地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7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