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评论研究

首页 > 评论研究> 聂荣臻在河北

2 老区情(二)

发布时间:2017-09-03 13:48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在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那些日子里,无论工作多么繁重,战斗多么紧张,聂荣臻总是关注着当地乡亲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是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当地的穷苦百姓。对此,司令部的干部们了解得最清楚。平时,聂司令员与他们说话时,态度一般都比较严肃,不苟言笑,可是他只要和乡亲们一接触,马上就显得那么笑容可掬,那么和蔼可亲。那个时候的根据地真是全民皆兵,村里村外,路口道边,到处都有老人和儿童团站岗放哨。聂司令员如果在路上遇到儿童团员向他敬礼,他会立即勒住马的缰绳,认真地向孩子们还礼,有时还高兴地跳下马,拍拍孩子们的头,满意地夸奖他们:“好,你们做得很好嘛!”

聂荣臻有一个习惯,只要部队一驻防,他就总要和司令部的一些领导干部到住有部队的房东家进行拜访,问寒问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不定期地请房东们吃饭。逢年过节,聂荣臻还颇有兴致地带领军区机关各部门的领导,一同去给房东和乡亲们拜年,亲自为他们张贴写有吉祥内容的大红纸对联。如什么“福禄寿喜”呀、“风调雨顺”呀、“五谷丰登”呀、“子孙满堂”呀……怪不得许多群众都这样称赞:“共产党、八路军真好,我们在八路军来以前见到的官和兵都吹胡子瞪眼、横征暴敛,抢这要那。现在像聂司令员这样的大官,亲自来给我们拜年,过去哪朝哪代见过!”

一次吃完饭,聂荣臻与往常一样,叫来孙毅一同散步。他俩边走边说,不觉来到了一个土洞子前。

“这是谁家的住处?”聂荣臻望着这个似住户非住户的破土洞,奇怪地问孙毅。

“走,咱们进去看看。”孙毅也是头一次见到这个土洞,一时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俩放慢步子,小心地朝洞子里走去。洞里又黑又脏,一些破旧不堪的家什横七竖八地摆放着。

“是谁住在这里呀?”孙毅大声地问道。

“噢,是……是部队里的人来啦。”一位中年男子听到问话,从黑暗处走了过来。当他看清面前是两个身穿军装的人时,才急急忙忙地招呼着,“快坐,坐。”

聂荣臻和孙毅站在原地并没有动,不是他们不领情不想坐,说实在的洞子里一把凳子都没有,往哪坐呢?!

“老乡,你不用客气。你叫什么名字?”聂荣臻看着这位面黄肌瘦,说话带喘的中年人,关切地问。

“我叫史国泉。”

“家里几口人?”

“4口哩。”

“你们怎么住在这里?”

听到问话,史国泉拘谨而又有些难为情地向聂荣臻和孙毅解释说:“俺们家里穷哪,没钱盖房,就挖了这土洞住着……”

史国泉的话还没有说完,聂荣臻的眼眶便湿润了。他对史国泉微微点了点头,从上衣兜里掏出了仅有的几元津贴费递给了史国泉。

“唉呀呀,这咋行,这咋行哩。”史国泉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见聂荣臻递过来的钱,一下子慌了神,他连着倒退了几步,搓着手,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孙毅也将口袋里所剩无几的钱掏了出来,和蔼地说:“快拿着吧,要不,聂司令员该不高兴了。”

“聂司令员?!”听到这几个字,史国泉顿时瞪大了双眼,他半张着嘴,好一阵子说不出话来。

“快,拿着吧。”

史国泉颤颤抖抖地伸出双手,慢慢地接过两位首长递过来的钱,感激得泪水从布满皱纹的脸上滚落下来:“是聂司令员哪!是聂司令员哪!”史国泉惊喜万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衣着干净整洁的瘦高个儿,竟是威名赫赫的聂荣臻司令员!于是,这位纯朴的农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不顾一切地喊叫着:“司令员好哇!八路军好哇!”

聂荣臻和孙毅转身出洞,史国泉和老伴一直站在土洞口,目送他们离去。回到驻地,聂荣臻派人找来了村长,嘱咐他“一定要设法帮助史国泉,解决贫困户的生活”。

1939年的春天,部队驻地和家庄一带由于天旱雨少,庄稼生长受到了影响。为此,聂荣臻焦急万分,忧心忡忡:“粮食减了产,部队和群众吃不饱,还怎么抗日!”

那段时间里,每天清晨和傍晚,聂荣臻都要到村头一个最高的山坡上观看天色。在那样的年代,农村根本没有什么气象站,农民们都是凭借多年来摸索出的经验,来判断天气的阴晴。俗话说:晚霞晴,朝霞雨。聂荣臻就是根据这些经验,来观测气象的。他那种急切盼雨的心情,似乎超过了村民百姓。

一天半夜里,天“哗啦哗啦”地下起了雨,久旱的土地终于散发出了阵阵潮湿的泥土芬芳。聂荣臻兴奋得再也躺不住了,天还没亮,就披上衣服,一口气跑到了庄稼地里,仔细地察看着雨量,翻看土地湿透了没有。聂荣臻那个认真劲儿,不了解情况的人还真会把他误认为是这块庄稼地的主人呢。

说来也真有趣,谁都不曾想到,这位带领晋察冀边区军民奋勇抗战、叱咤风云的将军,在那烽火四起的战争年代,竟还喂养了几只奶羊。这也许是他当时最大的“闲情逸致”了。聂荣臻像对待孩子那样,爱护那几只羊。只要一有空,他就要牵着羊到河边、洼地放养。工作一忙起来,没有时间,就请通讯员替他放养。每天早晨羊出圈时,他要亲自去看看,傍晚羊回来了,他也要去察看。有时候聂荣臻竟像个孩子似的,边看边抚摩着羊身上雪白的毛:“啊,多好多乖的羊啊!”这些可爱的小牲畜,没有辜负主人的一片心意,它们用自身醇香的奶汁,回报着主人。

“来,你们也来喝碗羊奶吧,营养很丰富例。”每当警卫员把煮好的羊奶端给聂荣臻时,聂荣臻总要热情地招呼着身旁的同志,让他们一块儿品尝,“将来我这只母羊生了小羊后,送给你们一人一只。”

有一次,村子里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因出麻疹,高烧一直不退,身体十分虚弱。聂荣臻知道后,忙让警卫员挤了一大碗羊奶,煮好后送给小女孩喝,以此来滋补孩子弱小的身体。不仅如此,他还派人把患了严重肺结核的骑兵团团长刘云彪接到和家庄来,每天挤羊奶给身体虚弱的刘云彪喝。

这年的夏天,晋察冀边区各地暴雨成灾。日军乘机将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滹沱河等河流决口182处之多,致使不少农田被淹,30多个县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水灾的破坏。仅北岳区就有14个县受灾,死亡人数达4500多人。这是河北省数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大水灾。天灾人祸给军区部队和边区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聂荣臻为此坐立不安。他连续两次发表讲话,号召边区军民发扬同甘苦、共患难、共存亡的精神,战胜水灾,坚持抗战。面临严重的灾情,聂荣臻亲自带领机关干部和学校的学员,与当地群众一起抗灾救灾。与此同时,他还冒雨深入前线,指挥被日军重点“扫荡”的一分区进行战斗。

边区的军民在聂荣臻等人的领导下,靠着顽强的肩志,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水灾,战胜了敌人。

就在这年冬季日军进行大“扫荡”时,迫于形势,聂荣臻带领部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和家庄。直到1941年秋季,聂荣臻与军区部队经过娘子关的时候,还特地去看望了和家庄的父老乡亲。这也是聂荣臻最后一次到和家庄,此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这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了。聂荣臻当时住过的那几间房屋,乡亲们一直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很长一段时间都舍不得打开屋子的门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等聂司令员回来时再继续居住。

聂荣臻不仅自己关心群众,还经常教育部属要关心 和体谅群众的疾苦。他曾经给部队供给部做过一条硬性 的规定:任何人都不得以他的名义到村子里要东西。他 多次讲话、作报告,教育部队要爱惜驻地的一草一木,不 拿群众一针一线,要想尽办法多为群众做好事,解决他 们的困苦,尽最大的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现状。

部队在金刚库驻防期间,突遇一场暴雨,一连好几天清水河泛滥,乡亲们无法像往日那样过河上山打柴、种地了。聂荣臻在同群众闲聊时,听到了一些反映,他们希望能在河上建一座桥。经过考虑,聂荣臻认为这样做可以解决老百姓的许多问题。于是,他找来了部队有关领导,一同察看了地形,随即发出了建桥的指令。

“快看哪,部队给咱建桥啦!”

“是例,你看,聂司令员的部队精神头多大呀!”

“八路军是活菩萨,活菩萨,专为穷人办事哩!”

不到一个月,清水河上一座宽4米、长30米的五孔土木结构桥建成了。竣工那天,桥上桥下挤满了人。人们看着桥,摸着桥,谈论着桥,个个笑逐颜开。有人说,这座桥是架在八路军和老百姓之间的七色彩虹桥。

“提起咱聂司令员,提起晋察冀军区的部队,咱的话就总也打不住。”

“聂司令员和部队给咱办的好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哪。”

在河北老区,只要一提起当年抗日的事,人们总要讲到聂荣臻司令员和他带领的军区部队。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每当回忆和谈及往事,他们都显得那么兴奋、激动和认真,生怕遗漏了什么。

有一年遇到了春荒,别说吃粮食,就连野菜、树叶也都快被人们采吃光了。饥饿像瘟疫一样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一天吃饭时,聂荣臻端起碗刚吃了两口,突然停下了手中的筷子。他紧皱了一下眉头,叫来炊事员:“今天这饭是用什么做的?”

“是榆树叶。”炊事员以为自己做的饭不合口,忙向聂荣臻解释道,“首长,粮食没有了,只好到村头边采摘些树叶什么的,掺合在一起吃。”

“这我知道。好啦,你不必再解释了。”聂荣臻指了指桌上的混合饭,神情严肃地说,“记住,以后不管是挖野菜,还是摘树叶,都要到远一些的地方去,村头村边的要尽量留给老百姓。”

听到这儿,炊事员恍然大悟。原来聂司令员不是嫌饭做得不好吃,而是担心老百姓挨饿。

炊事员走后,聂荣臻立即找来了政治部的领导,责成政治部专门向部队发了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宁可自己饿着肚子,也不要与民争食吃。”

聂荣臻是个爱干净爱整洁的人,很注重自己的军人仪表。他率领的部队也是一样,走到哪里都是那么干净利落。部队每到一地,首先是清理环境卫生,帮老百姓挑水、扫地,再就是挖厕所、建澡堂。聂荣臻要求机关和部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要把自身的卫生搞好,把周围的环境卫生也搞好。在战争年代,聂荣臻一直是剃光头,不留发。他也这样要求部队,一来是为了战时便于抢救包扎头部伤口;二来是显得干练精神,具有军人气概。怪不得老百姓们总是说:“只要聂司令员的部队聚到一块儿堆,那清一色的光头就显得特有气派。”

“人最怕懒虫。搞得脏乱不堪,看不得!”聂荣臻常常对身边的干部们这样说道。也正是有着这样的军容和风纪,聂荣臻的部队赢得了晋察冀边区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和信赖,同时也成为许多青年人心目中的偶像。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心紧紧地连结在了一起,构筑起了一座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

“那一阵子,我们村有的地方简直像共产主义社会了!”50年后,一位和家庄当年的村干部充满感情地说,“那时候,聂帅带的部队纪律真好,全村秩序那是没说的,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一心只想着抗日,民兵们在聂帅身边也显得特别有精神呢。敌人。‘扫荡’了43天,全村乡亲没有一个动摇的!”


上一篇:1 老区情(一)
下一篇:3 抗日文艺部队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90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