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a

传、文学传

首页 > 传、文学传> 山高水长

第五章 威扫敌倭青史留

发布时间:2018-05-09 15:53   作者:   来源:   点击数:0

75

                                                                                                                  

13 绝妙的伏击

1987年,在平型关战斗50周年之际,父亲赋诗一首——

2002年9月我在 平型关旧址与驻军合影

集师上寨运良筹,

敢举烽烟解国忧。

潇潇夜雨洗兵马,

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

威扫敌倭青史留。

76

                                                                                                                  

常抚皓首忆旧事,

夜眺燕北几春秋。

2002年9月中旬,我和当年父亲身边的几位工作人员范济生、周均伦、陈克勤,以及父亲传记组成员王红云、我的秘书常红、表弟周继强等一起,组成 老区“寻访组”,寻访父亲的战斗足迹。我们最先来到平型关,参观了当年八路军115师与日军板垣师团激战的十里长沟,以及115师师部所在地上寨镇、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等地方。沿途,当人们知道我是聂荣臻的女儿时,乡亲们热情地围上来,眼里闪着激动的光。父亲和林彪率部创造的平型关大捷,让当地的父老乡亲们自豪了一辈子。我觉得,那些朴实的乡亲们,都把我当成了亲人,仿佛他们多少年以前就认识我 。

平型关只是万里长城上的一个小小的关口,它的名气远远不如山海关、雁门关、嘉峪关等著名关隘。在1937年9月25日前,相信没有多少人知道它。

但是,历史却给了平型关一个名扬四海的机 会。

1937年8月底,八路军誓师出征,开赴华北抗日前线。林彪和父亲率领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等部改编而成的115师,行进在最前面。蒋介石的委任状上 ,林彪是师长,父亲是副师长。两个多月后,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父亲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师政委 。

那个时期,国民党军一溃千里,整个华北战场一片失败景象。日军轻取平津,气焰更为嚣张, 以30万兵力,由北向南,沿交通要道长驱直入,妄

77

                                                                                                                  

图“速战速决”,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在南京 ,在上海,在武汉,在西安,“恐日病”和“亡国论”尘嚣日上。人们都盼着,中国的军队能够打一个胜仗,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胜仗也好啊!


日本人太狂妄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当大批的国民党军丢 盔弃甲南逃时,却有一支部队迎着他们上来了,而且这支部队是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精英。

林彪带343旅先走了一步。父亲带师司令部和344旅经过五台,穿过龙泉关,插往平型关东南面的 上寨镇,与林彪会合。父亲对林彪说:“部队全带上来了,前边的情况怎么样?”

林彪说:“敌人的大队人马正向平型关方向运动,这里的地形不错,可以打一仗。”

林彪摊开地图,同几位参谋一起,把平型关周围的地形和初步的作战设想介绍了一下,然后问父亲有什么看法。

父亲说: “可以在这里打一仗,居高临下伏击敌人,这是很便宜的事。”父亲又说,这是我们八路军第一次同日本 人交手,全国人民都看着我们,这个仗必须打好,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振奋一下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

在平型关打一仗的计划,就这么定下来了。当时这样的情况前线指挥员有权决定,不必要事先请示,事后报告一下就可以了。

在这之前,八路军还没和日本鬼子打过照面,连日本人长什么样都说不清楚。从前方各个渠道传来的消息,几乎都是“日本人不可战胜”。在这种险恶的背景下,率领仓促上阵的115师主动打一仗,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林彪和我的父亲就有这种勇气,历史选择了他们。 那年林彪31岁,父亲38岁。这对老搭档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9月25日早晨7时整,平型关战斗打 响,至中午,战斗结束。此役全歼进入伏击圈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1000余人,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 批武器辎重。平型关前的这条寂寞了千年的十里长沟,洒满了侵略者罪恶的血。当然,代价也是巨大的, 115师为此牺牲了200多人,不少是打扫战场时被敌人的冷枪打中牺牲的,这些烈士大多是参加过长征的老 兵,令人痛心。

关于平型关大捷,有很多的记述,我没必要在这里重复战斗的过程

78

                                                                                                                  

了。当年担任343旅参谋长的孙毅中将,人称孙胡子,他一直跟在林彪和父亲身边。父亲去世后,他写过一段话,算是一个“花絮”吧。孙胡子写道——


在战斗最紧张激烈的时候,我看见聂荣臻拄着个棍子,带着3个通讯员,翻山越岭到杨得志那个团坐镇指挥去了,一直到战斗结束才回来。战斗即将结束时,我带着胜利的喜悦,立即起草了给毛主席的报捷电报。

当天晚上,我同林彪、聂荣臻睡在一条土炕上,因为胜利,我高兴得睡不着觉,就同聂荣臻聊了起来。我说:“ 政委,你今天够累的吧?”聂荣臻爽朗地回答:“打了胜仗就不觉得累了。战斗胜利,情绪高涨,累也消失了。”聂荣臻的一席话,说得我更来精神了,我们干脆不睡了,披起衣服,一直聊到天明。

当初,父亲他们也许并没意识到,这一仗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连续几天,贺电像雪片一样飞来,父亲他们乐了。

平型关大捷,替全国人民出了一口恶气,它 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仗的政治意义更大,它使八路军名扬天下,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说不尽的平型关,抗 战胜利60多年了,只要一提抗战,人们差不多总要说到平型关大捷。它是一座丰碑,是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誓不低头的一种象征。

打完平型关,父亲和林彪就分手了,林彪带115师主力南下,父亲带少数人留下创建晋察冀根据地,担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他们再度携手合作,已是12年后的平津战役中。

平型关之战,算是一次绝妙的伏击。在晋察冀,父亲指挥部队打了大大小小无数的仗之后,他又迎来了雁宿崖、黄土岭伏击战,这回是不是也很绝妙呢?

1939年10月底,父亲忙着筹备晋察冀军区成立两周年纪念庆祝活动。30日晚上,已经很晚了,来军区开会的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敲开了父亲的门 ,报告说,坐镇张家口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的旅团长阿部规

79

                                                                                                                  

秀,派出三路人马向一分区扫荡,其中东路全 是鬼子,由辻村宪吉大佐率领,约600多人,近日就将出动。


杨成武说:“司令员,让我们打个伏击战吧。”

父亲思考一阵,问:“情报可靠吗?”

杨成武把情报来源说了,父亲认为可靠。杨成武又谈了他想在雁宿崖设伏的打算。父亲眼睛一亮:“打!重点打东路的鬼子兵。用胜利来庆祝军区成立两周年。”

父亲经过认真思索后,郑重地对杨成武说:“成武,会议你不要参加了,立即赶回去组织指挥这个战斗。一定要抓住战机,全歼一路敌人!”

父亲信任地望着杨成武。杨成武心头顿时一热。父亲非常信任他手下的这员爱将,那年湘江血战,杨成武身负重伤, 父亲特意交待师长陈光,一定要抬着杨成武走,不要寄养在老乡家里。就是这个决定,才使杨成武后来一次次屡建奇功,成为一代名将,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夺取天险腊子口,都是他参与指挥的。在陕北吴起 镇,杨成武和团长黄开湘都患了重伤寒,不久黄团长去世,杨成武的病也加重了,父亲带着医生来到他的 床前,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成武,你的病会好的,我们还要一起去打击日本侵略军呢!”杨成武流泪了 。后来他终于战胜病魔,到抗日的战场上,屡立新功。

杨成武满怀信心地冲父亲敬个礼,骑马远去了,途中顺便

80

                                                                                                                  

看了地形。两天后,他把作战方案报给父亲,父亲批准以约6000人对600人的绝对优势兵力,力 求全歼这股清一色的鬼子兵。父亲对杨成武说:“我不离开电话机,有情况你随时报告。”


11月3 日晨,辻村宪吉大佐率领的600多鬼子,被引诱进了雁宿崖伏击圈,战斗轰然打响。由于日本兵基本上是宁死不屈,所以战况惨烈,持续了大半天。父亲闻知敌人仅剩两个阵地在顽抗,觉得胜利在望,遂命令杨 成武迅速发起全面攻击。至傍晚5时,战斗结束,只有10余名敌人趁着夜色溜走,600多鬼子陈尸雁宿崖下 。打扫战场时,战士们捡到一件衣襟里绣有“辻村宪吉”四个字的日军呢大衣,不知哪具尸体是他的,因而也无法确定他是死是活。

这已经是一个重大胜利了,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父亲在电话机 旁守了一昼夜,战斗一结束,他命令参战部队立即撤离战场,隐蔽于适当位置,准备再战。根据他的经验 ,敌人一旦吃亏,肯定要报复,败得越惨,报复得愈凶。

战机稍纵即逝,如果父亲他们犹豫一下 ,如果他们保守一点,那么,在获得一次重大胜利之后,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完全脱离战场,避开敌人的锋芒,防止敌人报复。果如此,就不会有后来的黄土岭之战了。

但是,父亲意犹未尽。他决定前方由杨成武统一指挥,再打一仗。

然而父亲和杨成武都没想到,这回他们钓到了一条“大鱼”—— 有名的阿部规秀中将。

独立混成第2旅团是日军的精锐部队,52岁的旅团长阿部规秀,在日本军界 被捧为精通“山地战”的“名将之花”,他善于运用“新战术”,头脑灵活,指挥果断,但他骄纵成性, 暴戾自负。日军的旅团长一般由少将出任,他却是中将军衔,足见日军高层对他的看重。雁宿崖下的一场 惨败,让他大失颜面,他恼怒之下,亲率1500多名清一色的日军,分乘90多辆卡车从张家口赶来报复。

阿部离家的时间是11月4日清晨,出发之前,他还给孩子留下一封信——

……爸爸从今天起去南方战斗!回来的日子是十一月十三、四日,虽然不是什么大战斗,但也将是一场相当的战斗。八时三十分乘汽车向涞源城出发了!我们打仗的时候是最悠闲而且最有趣的,支                              

81

                                                                                                                  

那已经逐渐衰弱下去了,再使一把劲就会投降 ……圣战还要继续,我们必须战斗。那么再见。


阿部没有想到,他再也回不来了!这封轻描淡写的家信,竟然成了他的遗书,后来发表在日本的《朝日新闻》上。

父亲在唐县和家庄的司令部里运筹谋划,调兵遣将,杨成武在第一线周密布置,引敌入瓮。父亲最后在电话里加重语气说:“你们应以小部兵力在白石口一带迎击敌人,把敌军引向银坊,让他们扑空,然后隐蔽起来,让敌人寻找你们 决战。你们在银坊北面示以疑兵,诱敌东进,等他们进入黄土岭地区后,你们再利用有利地形集中兵力歼 灭他。”

黄土岭在古长城下,是太行山北部群山中的一个峡谷,是个普普通通的地方。但是,历史也给了它一个名扬天下、载入史册的机会,就如同两年多以前的平型关。

11月7日,日军全部钻入伏击圈,战斗打响后,他们拼死突围,几欲得手。父亲要求杨成武调整战斗部署,缩小包围圈,无论哪个方向,都不能让敌人冲出去。这时候,我们的炮兵发挥了作用。著名作家魏巍,当时是1团1营的教育干 事,亲眼目睹了炮击场面。他写道——

大家正在为我们的迫击炮手叫好,看见上庄子附近的一座独立家屋走出几个人来,在那里指 指划划,很像是一群指挥官的样子。一个同志说:“我们的迫击炮,要是能朝那里楔它几炮才好呢!”说 话之间,有几发炮弹就接二连三地在那里爆炸了。浓烟过后,倒下了好几具尸体,其余的都跑到房子里去 了。

另一位亲眼看到这个场面的是独立家屋的女主人梁金花。她后来对人们介绍说——

洋鬼子们把我们18个人关 在东边那座小屋里。嘿,咱们八路军长着“千里眼”,早就瞅准了他们。“呜——呜——”接连打来了炮 弹,第四颗炮弹就把老洋鬼子打倒了。当场打死他们12个人,还有两头毛驴,一条洋狗。我们18个老百姓 连一根汗毛也没伤着。八路军真是神炮手啊!                            

82

                                                                                                                  

由于黄土岭地形开阔,地形条件远不如平型关,再加上日军极为顽强,宁死不屈,而且空投了指挥官,还有日机前来助战,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后,虽毙敌900多,但残余的敌人仍在拼死固守待援。父亲考虑到多路敌人将至,不必恋战,遂下令部队撤出战斗。

当时,父亲并不知道阿部已经命丧黄土岭,他是不久从敌人的广播中得知的。击毙日军中将级指挥官,这在中国人民的抗战史上,是第一次。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大将写了“名将之花凋谢在太 行山上”的悼词。《朝日新闻》连续三天的通栏标题都是:“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宣称:“自皇军成立以来,中将级将官的牺牲,是没有这样例子的。”阿部的骨灰送到东京时,“帝都下半旗志哀。”

平型关与黄土岭,是中国抗日战争史这座丰碑上的两朵绚丽的花朵,是中国人民永远的骄傲。



14 惊心动魄的反“扫荡”

“扫荡”与反“扫荡”,是根据地军民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主要形式。

国民党对付红军时,叫“围剿”,日本侵略军对付八路军,叫“扫荡” ,意思都差不多。对于反扫荡,父亲有他自己独特的心得。他曾说:“我们抓住敌人不能持久这个弱点, 每逢它进行大规模扫荡,我们就同它周旋,顶多几个月嘛,无非是搞一次大旅行。”

他深有感触地说:“敌人的扫荡是有重点的,重点就是寻找我们的党政军首脑机关和主力部队,特别是军区司令部指挥机关。既然敌人有它扫荡的重点,我们的反扫荡也有防御的重点,我们的首脑机关要尽量精干灵活,要学会能走,‘走’就是防御。不能设一个什么阵地,在那里固守。有人觉得游击战争不存在防御问题。不 是的!游击战争的防御就是走。走,是一个很有艺术性的问题。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你要能安全地走出 去,并不是容易的事。要寻找敌人的空隙,要善于在敌人的包围圈里穿来穿去,要看准了才走。”

父亲回忆说:“每次反扫荡,边区党、政、民机关团体都是随我们一起走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带着那么多的人,不便于同敌人打,一打就要遭受重大的伤亡。”

83

                                                                                                                  

反扫荡和一般的打仗不同,还 要考虑到千千万万根据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所以每一次带领边区军民反扫荡,都会让父亲掉几斤肉,会 耗费他大量的心血。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宣布成立,成为三个邪恶的轴心国。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这时,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太平洋战争,急欲肃清华北,以便有一个稳定的 后方,为其提供战略支持。“日本军阀三杰”之一的冈村宁次接替了屡遭败绩的多田骏,成为华北方面军 新的司令官。冈村上任伊始,就组织5个师团,用“铁脚闪击”战术,在中条山地区把国民党25万正规军 打得落花流水,令蒋介石大失颜面。

冈村的下一个目标,便是晋察冀的北岳区。1941年夏秋季节 ,他调集5个师团、6个旅团,另有部分伪军,共7万多人,采用“铁壁合围”的战术,配以对根据地实行 “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试图“一举歼灭五台山的共产军”。

这是一次空前规模 的扫荡,边区军民面临着空前的灾难,父亲面临着空前的压力。

冈村宁次孤注一掷,使出了“杀 手锏”:以重兵将晋察冀根据地的中心区域,以阜平为中心,从四面八方铁桶般团团围住,利用伪军、汉 奸和密探将“聂总部”可能突围的每一条大道和小路都查明、堵死,然后步步为营,分进合击,逐渐缩小 包围圈,企图将父亲和他指挥下的晋察冀军区指挥机构一网打尽,这一行动便是这次“铁壁合围”战的核 心。

冈村宁次步步紧逼,父亲沉着应对。他们的较量正式开始了。

敌人的扫荡开始后,父 亲决定军区领导机关暂时不动,一方面是指挥全局的需要,一方面也是为了吸引敌人,好让我们的主力跳 到外线去打击敌人,他只留一个团保护军区机关。

8月下旬,敌人的攻击目标已经指向中心区。冈村宁次玩了不少把戏,比如,伪装撤退、空投假命令等等,故意在阜平以南开了个口子,等着父亲去钻。

各路情报送到父亲那里,父亲一眼看穿了敌人的把戏,自然不会去钻口袋。搞铁壁合围,却又留 个口子,那是糊弄小孩子的。父亲带着军区机关起程转移,到达阜平西北的马驹石村,然而刚到一会,就 遭到4架敌机轰炸,多人伤亡。

有一架敌机朝父亲待的屋子俯冲下来,司令部侦察科长罗文坊赶紧

84

                                                                                                                  

扶着父亲跑到屋外的小树林里,卧倒在一个土坎边。炸弹就在他们身前身后爆炸,炸起的瓦片、泥土落了父亲一身。

敌机飞走了,人们都问怎么办,往哪个方向走。父亲说:“现在不能走,摸不清敌情,乱 走更危险。我们先在这附近隐蔽起来。”

3天之后,父亲于夜间率众南渡沙河,然而刚刚过河,却意外地遇上晋察冀分局和北岳区区机关的队伍,原来敌人在沙河南设下了层层包围圈。父亲马上决定,两拨人马一同再折回沙河以北。爬上岸往回走,到达雷堡村时,又碰到刚转移至这里的边区政府机关。

事情一下子变得复杂了。

雷堡在阜平以北30里,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各路人马把个小村子挤得满满的,可能有史以来,雷堡村就没见过这么多人。电台架起来了,父亲要向八路军总部 和延安报告情况。

不一会的工夫,4架敌机飞抵雷堡上空,俯冲投弹,又造成了伤亡。这说明,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

敌机飞走了,侦察员们纷纷跑来报告,敌人重兵从四面八方围了上

85

                                                                                                                  

来,西面的敌人 ,离雷堡不足20里了。父亲站在一个高处,望着面前乱成一团的队伍,沉思不语。


如果光是军区机关突围,就已经不容易,现在又加上边区政府、晋察冀分局、北岳区党委、分局党校、抗大二分校、北 岳区党校的男女老少,有多少人?近万人!这么一支庞大的突围队伍,而且都是后方机关人员,带的东西 多,又不能打仗,行动又迟缓,怎么才能从敌人眼皮子底下钻过去?稍有不慎,一旦受到敌人合击,只有 一个团的部队保护,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简直太可怕了……

这可怎么办呢?

这是个极其危急的时刻,近万人的目光都盯着父亲,人们都期盼着父亲能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去。

父亲冷 静地思索着对策,他知道,越是这个时刻,越需要冷静、沉着,临危不乱。临危不乱是他一贯的风格,当 年在苏区,在长征路上,他和林彪就以临危不乱著称。试想,如果指挥员的脑子乱了,只要走错一步棋, 那局面就难收拾了。

望着敌人远去的飞机,父亲想到了一个问题:“敌人的飞机为什么老跟着我 们呢?连续两次挨炸,敌人对我们的行踪为什么捕捉得这样准,这样快?”他想,是不是内部有敌人的奸 细?可是,就是有奸细,也不可能这么快把情报传递出去,肯定有别的原因……

父亲踱步沉思, 突然,“嘀嘀嗒嗒”的电台呼叫声,引起他的注意,使他猛然醒悟。后来他回忆说——

哎呀!恐怕问题就出在电台上。司令部的几部电台,始终同各分区保持着联系,特别是有一个台,是专门同延安联络的。敌人很可能熟悉了我们的呼号,知道这是军区首脑机关的电台,测定了我们电台的方位,准确地找到了我们的位置,然后它的飞机就来轰炸,部队就尾随我们进行合击。

父亲皱眉思索再三,决定先从电台上做文章。他下令电台准备停止对外联络,让通信员把侦察科长罗文坊叫来,把想法讲了,交待说:“我们就给他来一个将计就计,帮助冈村宁次坚定合击的决心。”

父亲命令罗文坊,带一个小分队、一部电台,到雷堡东边的台峪把电

86

                                                                                                                  

台架起来,仍然用军区的呼号,不断地和各处联系。


罗文坊说:“是不是给敌人保留一个空中目标,继续把他拖住?”

父亲说:“正是这样。这是个很艰巨的任务,你们一定要做到 :既要使敌人向你们合击,又要叫它的合击扑空;既要使敌人跟着你们走,又不能叫它追上你们。”

罗文坊立即带着电台和小分队出发了。万幸的是,他们用电台迷惑敌人成功了。敌机开始轮番轰炸台峪,各路日军也被牵过去。

入夜之后,父亲瞅准时机,下令转移。近万人马在夜幕掩护下往西转移,离敌人最近的时候,只隔着一个山头。一夜走了40公里,中间经过阜平西北角的丁家庄。这个地方父亲来过,1937年9月他带着队伍去上寨与林彪会合时,就曾路过这里,不久就有了平型关大捷。而今再度经过这里,他带着一支上万人的队伍,虽然不是去打仗,是躲敌人,但比打仗还要难啊!

他们继续前插, 一路上虽未与敌人接触,但险情不断。所幸的恰恰就是未与敌人交火,否则很难走掉。

父亲清清楚楚地记得,9月2日那天,他们到达了阜平西部一个叫常家渠的小山村。这个村子只有二三十户人家,七八十口人,村民们以为鬼子来了,都躲到更深的山里,直到中午时分,才陆续返回,看到突然涌进来这么多的人,他们依然吃惊不小。

父亲一路上是拄着枣木棍子行军的,到了常家渠 ,虽然很疲劳,他却不能休息。现在,情况仍然严重,他们并没有跳出两万日军的合击包围圈,集结在阜平至五台大道上的敌人主力,距常家渠仅10里路,日军派出的小股搜索部队,有时同我们的哨兵只隔一个山头。

父亲穿着缴获来的灰黄色的日本风衣,拄着枣木棍子,带人仔细察看这一带的地形,苍天保佑,这真是一个隐蔽的好地方。许多年以后,父亲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个地方的地形,他说:“它的南侧 虽然紧邻着阜平到五台的大道,但村庄隐蔽在山沟里,四周山山相连,道路不熟悉的人很难进来。这条山沟,两面的大山很高,中间仅露着一线天空,敌人的飞机侦察和轰炸都很困难。”

他们就在常家渠隐蔽下来了。为了不再暴露目标,父亲命令道:“各部队各单位分别隐蔽在山沟两侧的巨石下、草丛里 ,一律不准烧火做饭,所有电台继续停止对外联络,外台不论如何呼叫,都不准回答。每一个人

87

                                                                                                                  

的行动,都要对这一万人负责!”


常家渠的乡亲们把能吃的全拿出来了,可是那么多的人,根本不够,只好把地里正在生长的玉米棒子都掰了来,把树上尚未成熟的核桃也打下来,大凡能入口的,一律弄回村子。父亲特地交待,各单位都要给乡亲们留下足够的粮票,以便反扫荡结束,由抗日政府归还粮食。

近万人的队伍在常家渠一带的山沟里隐藏着。日军虽然一直未出现,但敌人的飞机却时常飞临上空侦察,如果被它侦察到这里有那么多的人,势必引起敌酋的怀疑。大家想出了防侦察的法子,只要山头上的防空哨兵 一吹哨子,所有的人都隐蔽不动,所以敌机失灵了。

那几日,压力最大的自然是父亲。虽然到现 在为止,并没和鬼子照面,但敌情瞬息万变,一旦有事,这么多的人,根本走不脱。如果有事,就是大事 ,近万人里面,有六七千人并不是战斗员,而且又不是一般的群众,大都是各级党政群机关和党校的学员 ,遇上凶恶的鬼子,很多人连还手的力气都没有,只能任人宰杀,这太残酷了。打了10年的仗,父亲可以 说身经百战,他想不起哪一次像这次这样紧张。没有硝烟的战斗,有时比激烈的战斗还要令人窒息。父亲 总算是领略到了。

常家渠的气氛是异常压抑的。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人们又累又饿,不少人病倒了。

这样藏下去总归不行。军区的电台停止对外联络后,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各分区的电台 ,无时无刻不在向他们呼叫。父亲后来回忆道——

我知道,中央和总部关心着我们的处境,各分区也要及早联系上,常家渠不能久 呆,需要迅速跳出包围圈。事后我才知道,那几天,因为延安电台呼叫不到我们,中央很焦急,总部也很着急。这么大规模的扫荡,搞不清我们的情况,很担心啊!延安还派了一个电台主任带着密码,出发来寻 找我们,中央还发出电报,要总部和晋冀鲁豫方面支援我们。

在等待突围的日子里,父亲 让秘书打开那个干电池收音机,听到设在北平的日伪电台发布消息说——

聂荣臻总部的电台,已被英武的皇空军炸毁了……今天 已是第                              

88

                                                                                                                  

3 天听不到“聂总部”的电台出现了,聂荣臻已阵亡……


听到这里,人们气愤地痛骂日本人胡说八道。父亲轻蔑地哼了一声,关上收音机。

9月5日下午,侦察员报告,沟外大路上的敌人空 出了一个口子。黄昏时分,父亲下达突围命令。不料,前面的人刚走出五六里,便发现由阜平来的敌人正 顺着大道往西开进。父亲不想冒险,遂命令部队返回常家渠,继续隐蔽。

9月6日黄昏,父亲率队再度出发。眼看就要突围出去了,侦察员匆匆赶来,向父亲报告说,由阜平往西运动的敌人又不走了,都宿在大道上的安子岭、东西下关、大教场一线 。那正是父亲预先选定的突围路线。父亲思考再三,还是决定返回常家渠。

9月7日夜,他们第三次离开常家渠。在这之前,父亲得到报告,通往龙泉关方向有一个小小的口子,敌人白天来,晚上就撤了 。父亲决定就奔这个口子去,在敌人的合击圈尚未完全合拢之前,跳出去。

这回,他们终于成功了,不费一枪一弹,全部跳出了敌人设下的大包围圈。

父亲后来说:“这次遇险,我几天几夜没 有合眼。”

父亲回想起敌人电台说他已阵亡,便抽空挥笔写下了《誓死驱逐日寇出边区》的署名文章,文章里说:“谓我已阵亡,窥其用意,似乎要借此以动

89

                                                                                                                  

摇我军士气,其实这是可笑而无力的……我们 全边区的子弟兵,哪怕就是战到最后一兵一弹,誓死必将日本法西斯强盗驱逐出边区!”


这次反 扫荡,历时两个多月,根据地的军民同敌人在外线进行大小战斗800多次,毙伤敌人5500多人。日军到处扑空,战线越拉越长,补给线时常遭到八路军破坏,天气也变冷了,只得狼狈撤回到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上。

10月20日,冈村宁次在北平会见记者时,不得不承认:“华北治安的恢复困难,要想很快消 灭共匪是不容易的。”又说:“共匪像老鼠,皇军犹如狮子,狮子力量虽然大,但不能捕鼠,要找猫来才 行,这猫即是民众。”

在反扫荡总结大会上,父亲针锋相对地说:“他所谓的‘猫’即是汉奸组 织,以华制华那一套。但我们说他找的不是猫而是狗——汉奸走狗。狗是永远不能捕捉老鼠的!”

当然,在这次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中,边区军民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军区部队伤亡了2000人,人民 群众被日军杀害的更是无法统计。“三光政策”让很多地方成为无人区;找不到我主力决战,恼怒的日本人把八路军原驻地的厕所都烧毁了。

反扫荡结束后,父亲又率司令部回到平山县寨北村。一天, 父亲见到曾经舍生忘死将敌人引向台峪的侦察科长罗文坊,显得特别亲切。谈话间,父亲问:“哎,你会 不会踢足球?”

罗科长说:“会呀。”

父亲说:“能不能组织一次足球赛看一看?”

罗科长似乎有点不明白父亲的意思:“司令员,你想看球吗?”

父亲笑一笑,说:“你看 ,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苦战,踢场球,好让大家轻松轻松。”

罗科长高兴地说:“行!机关里知 识分子多,还有电台人员,我知道有不少人会踢足球。”

于是,在村外一块收割过庄稼的大田里 ,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赛。机关人员、部队,乃至寨北村的老百姓全来看热闹,父亲盘腿坐在庄稼秆上,哈哈地笑着,和大家伙一起看球。喊声、掌声、笑声、哨子声,响成一片。

1941年秋季的反扫荡,就这样过去了。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抗战期间,日军对晋察冀发动的两万人以上的大扫荡,就有7次。晋察冀军民对敌作战达2万8千多次,歼灭日伪军30余万。

上一篇: 第四章 星火与铁流
下一篇: 第六章 模范晋察冀

首页 |生平及著述 |聂帅研究会 |聂帅陈列馆 |传、文学传 |评论研究 |照片选登 |缅怀纪念 |影视作品 |走进江津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地址: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鼎山大道386号|联系电话:47562678 47560944|邮编:402260| 邮箱:jjnsg@163.com
主办单位:重庆聂荣臻研究会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承办单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ICP备案:渝ICP备12004964号-4

渝公网安备 50011602500158号

知道创宇云防御
总访问量: 8961550